摘要:近日,多段拍摄于河北沧州某烤鱼店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视频中,这家名为 “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的门店外张贴的招聘广告上,“拟招聘服务员 3200 名,每月工资 3 元” 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一违背常识的薪资标注,迅速引发网友质疑 —— 是打印失误,还是刻意制
近日,多段拍摄于河北沧州某烤鱼店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视频中,这家名为 “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的门店外张贴的招聘广告上,“拟招聘服务员 3200 名,每月工资 3 元” 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一违背常识的薪资标注,迅速引发网友质疑 —— 是打印失误,还是刻意制造噱头?随着媒体介入调查,餐馆老板于先生道出真相:此举是为 “引人关注”,实际招聘薪资为每月 3200 元底薪,计划招聘 2 名服务员,目前已招满。这场由 “奇葩招聘广告” 引发的风波,不仅让这家烤鱼店短暂出圈,也折射出当下部分商家为吸引流量,不惜采用争议手段的现状,引发关于 “营销边界” 与 “招聘诚信” 的讨论。
事件曝光:网友偶然发现 “奇葩广告”,视频刷屏社交平台
8 月 17 日中午,沧州当地一名网友在路过市中心商圈时,偶然注意到 “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门口张贴的招聘广告。彼时正值午间用餐高峰,商圈内行人往来密集,这家装修风格偏年轻化的烤鱼店,本就因亮眼的门店设计吸引了不少目光,而门口红色背景的招聘广告,更是因一行反常的文字成为焦点 ——“招聘岗位:服务员;招聘人数:3200 名;月薪:3 元”。
这位网友起初以为是自己看错了,走近细看后确认文字无误,他随即用手机拍下广告内容,发布到本地生活类社交平台,并配文:“沧州某烤鱼店招聘服务员,月薪 3 元?这是打印错了吧,还是有其他套路?” 这段短短 15 秒的视频,因内容极具争议性,很快在平台内传播开来。视频中,能清晰看到广告纸上的文字排版 ——“月薪:3 元” 几个字用黑色加粗字体印刷,与 “招聘 3200 名” 的夸张人数形成鲜明对比,门店玻璃门内,隐约能看到店内食客用餐的场景,门外不时有路人驻足观看广告,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则对着广告小声议论。
截至 8 月 18 日,这段视频已被转发至抖音、微博等多个平台,相关话题 #沧州烤鱼店月薪 3 元招聘# #3 元能招到服务员吗# 先后登上本地热搜,累计播放量超过 500 万。有网友将广告中的 “3200 名” 与 “3 元” 结合,调侃道:“3200 人抢 3 元月薪的工作,这老板是想打造‘餐饮界拼多多’吗?” 还有网友对比当地薪资水平,“沧州服务员月薪普遍在 3000-4000 元,3 元连一瓶矿泉水都买不到,明显不合常理”。随着讨论范围扩大,有网友发现,类似 “低薪噱头” 的招聘广告并非首次出现,“之前在山东、河南等地也见过,有的写月薪 1 元,有的写招聘 1000 人,最后都说是引流手段”。
网友反应:质疑与调侃并存,多数看穿 “引流套路”
围绕这则招聘广告,网友们的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既有对广告真实性的质疑,也有对商家营销手段的调侃,还有部分网友担忧此类广告会误导求职者。
质疑 “打印失误” 的网友占比不少。沧州本地网友李女士在评论区留言:“我家就在这家店附近,经常去吃,感觉老板挺实在的,可能是打印时把‘3200 元’错打成‘3 元’了,招聘人数 3200 名也不太可能,这家店也就 200 平左右,最多需要 10 个服务员。” 还有网友从广告设计角度分析:“大概率是排版错误,‘3200 名’可能是‘3 名’的笔误,‘3 元’则是‘3200 元’的遗漏,两者结合就成了笑话。”
更多网友则认为这是商家的 “引流套路”。有从事餐饮行业的网友透露:“现在餐饮竞争激烈,很多店家会用奇葩招聘、夸张促销等方式吸引关注,哪怕引发争议,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门店,就算达到目的了。” 还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之前我家附近的奶茶店,贴出‘招聘店员,日薪 1 元’的广告,后来记者采访老板,说是‘为了让大家注意到我们在招聘’,最后实际薪资还是正常水平。” 这类观点得到不少人认同,有网友直言:“现在的商家为了流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不过这种方式确实能让人记住这家店。”
也有网友对这种营销方式提出批评。“虽然知道是噱头,但‘月薪 3 元’的标注很容易误导真正找工作的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或外来务工者,看到广告可能会白跑一趟。” 还有网友担心会引发跟风效应,“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夸张手段,以后招聘广告的可信度会越来越低,求职者辨别信息会更难”。此外,有网友提到《劳动法》相关规定,“即使是噱头,也不能标注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资,沧州的最低工资标准是 2000 元左右,3 元明显违法,这种广告本身就不合规”。
老板回应:承认 “噱头引流”,澄清实际招聘情况
8 月 19 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到 “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老板于先生,面对媒体采访,于先生坦然承认,这则招聘广告确实是为了 “引人关注”,其中存在两处刻意设计的 “噱头”。
于先生介绍,门店近期因客流量增加,需要招聘 2 名服务员,原本计划按正常方式张贴招聘广告,但考虑到商圈内同类餐馆较多,担心广告 “没人看”,便想通过 “夸张表述” 吸引注意力。“招聘 3200 名服务员肯定是假的,我们店总共就 12 张桌子,加上后厨,满员也就 15 人左右,写 3200 名就是为了显眼;月薪 3 元也是故意写的,就是想让路过的人觉得奇怪,愿意多看一眼,甚至拍下来发朋友圈,相当于帮我们宣传。” 于先生笑着解释,他原本预计广告会在本地小范围传播,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对于实际招聘情况,于先生详细说明:“真实薪资是每月 3200 元底薪,加上全勤奖和提成,月薪能到 3500-4000 元,包吃住,这在沧州餐饮行业属于中等水平。我们 8 月 16 日贴出广告,到 18 日就招到了 2 名合适的服务员,都是本地年轻人,已经办理入职手续,现在广告已经撕掉了。” 他还提到,广告张贴期间,确实有不少人因 “3 元月薪” 前来询问,“每天大概有 10 多个人来问,我们都会跟他们解释清楚实际薪资,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还有人说‘你们这广告确实挺有意思’,也算是达到宣传效果了”。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广告引发负面评价时,于先生表示:“一开始也怕有人觉得我们‘不诚信’,但想着只要实际招聘信息真实,能招到合适的人,偶尔用一次这种方式也没关系。不过经过这次,以后可能不会再用这么夸张的手段了,还是踏踏实实做口碑比较好。” 此外,于先生强调,门店在招聘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法,“给员工缴纳社保,加班有加班费,不会因为广告噱头就降低实际待遇”。
延伸观察:餐饮行业招聘难,“奇葩营销” 背后的行业困境
这则 “3 元月薪招聘” 广告之所以能引发关注,除了内容夸张,也折射出当下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的 “招聘难” 问题。记者在沧州商圈走访发现,多家餐馆、奶茶店的门口都张贴着招聘广告,岗位以服务员、收银员、后厨为主,薪资普遍在 3000-4500 元之间,但不少广告已张贴多日,仍标注着 “急聘” 字样。
一家家常菜馆的老板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不太愿意做餐饮服务,工作时间长,需要倒班,节假日还不能休息,很多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意来餐馆。我们这招聘服务员,一个月能面试 5-6 个人,能留下来的最多 1 个。” 她坦言,为了招到人,门店不仅提高了薪资,还增加了 “每月带薪休假 4 天”“生日福利” 等待遇,但效果仍不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商家开始尝试 “非常规” 招聘方式。除了 “低薪噱头”,还有商家在招聘广告中加入网络热词,如 “00 后优先,氛围轻松,不内卷”;有的则突出 “特色福利”,如 “每月免费吃火锅”“定期组织团建”。一位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分析:“餐饮行业门槛低,但流动性大,招聘难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尤其是疫情后,很多餐馆恢复营业,对员工需求增加,竞争更激烈。商家用‘奇葩广告’引流,一方面是为了招到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门店知名度,毕竟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过,也有法律人士提醒,商家在使用营销手段时需把握边界。“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虽然‘3 元月薪’属于‘噱头’,但可能会被认定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此外,招聘广告涉及劳动者权益,标注薪资应符合最低工资标准,避免误导求职者。”
事件余波:门店短期获关注,长期仍需靠口碑
“3 元月薪招聘” 事件曝光后,“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确实获得了短期的关注度提升。记者在大众点评等平台看到,该店的浏览量在 8 月 18-19 日期间增长了 30%,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因为招聘广告知道了这家店,周末来试试味道。” 还有网友表示:“虽然广告有点套路,但老板坦诚回应了,感觉还不错,以后会去光顾。”
于先生也提到,事件发酵后,门店的客流量有所增加,“周末两天的营业额比平时多了 20% 左右,有不少顾客是专门来吃饭的,还会问起招聘广告的事”。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短期流量不能替代长期口碑,“现在餐饮行业竞争这么激烈,靠噱头吸引来的顾客,最终还是要看味道、服务和性价比,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而不是搞营销套路”。
目前,沧州市场监管部门已关注到这一事件,但因商家已及时撤下广告,且未收到消费者或求职者的投诉,暂未进行进一步处理。工作人员提醒,商家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避免使用误导性表述,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这场由 “奇葩招聘广告” 引发的风波,虽已逐渐平息,但留给行业和消费者的思考仍在继续。对于商家而言,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吸引流量,平衡营销效果与诚信经营,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对于消费者和求职者,面对各类夸张宣传,也需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被噱头误导。而 “鱼先生活鱼烤鱼店” 的经历也证明,短期的流量热度终会褪去,只有脚踏实地做好产品与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
来源:大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