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2025年圆明园金秋游正式开幕,活动将持续到11月15日。在此期间,公园将突破其作为单一历史遗址的固有印象,通过层次分明的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的科技体验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集视觉震撼、历史沉思与文化浸润于一体的秋日盛宴。
南边的蘋香榭,西边的百日菊花海
东边的银杏大道、狮子林
……
圆明园的秋天处处是美好
9月29日,2025年圆明园金秋游正式开幕,活动将持续到11月15日。在此期间,公园将突破其作为单一历史遗址的固有印象,通过层次分明的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的科技体验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集视觉震撼、历史沉思与文化浸润于一体的秋日盛宴。
漫步流动的秋色交响诗
圆明园的秋天,是一首随着光阴流转而不断变奏的交响诗。从9月底西部的绚烂花海到10月下旬东部的银杏大道,再到11月湖畔的火红枫叶,每一处景色的变换都精准地契合着季节的韵律。
打破“来圆明园就逛大水法、西洋楼”的刻板印象,今年圆明园金秋游力推西部区域,这里就是“被低估的秋日秘境”——西部花海。从藻园门步入,向北而行,视线豁然开朗,上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月见草、百日菊、鼠尾草、波斯菊等十余种草本花卉蓬勃生长,交织成一片绚烂的海洋。其中,耐干旱、花期长的百日菊无疑是主角,其深红、明黄、亮紫、暖橘等浓烈色彩,共同构成了一幅巨大的自然调色盘,在秋日蓝天下展现出油画般的视觉冲击力。
而让这幅静态油画“活”起来的,是古画中走出的“十二美人”。她们衣袂飘飘,步履轻盈,穿梭于花海小径。身着“捻珠观猫”服饰的演员金钰锦介绍:“我们复原的正是珍藏于故宫的《胤禛十二美人图》,其原型便来自圆明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人的雅致生活。”这一幕古今交融的奇景,已成为今年金秋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我们根据园内土质,科学选种了耐旱、花期长、色彩鲜艳的花卉。希望游客不论在何时到访,都能解锁圆明园独一无二的景致魅力。”圆明园管理处宣传科科长余娜介绍。
进入10月,园内绿意将逐渐褪去。10月中上旬,白蜡树叶最先变黄,随风飘落,好像在下一场金色的雨,推荐观赏地点为蘋香榭、春泽斋。10月下旬,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为园内铺就一条长达千米的温暖秋色长廊,推荐观赏地点为银杏大道。此时,芦苇花生长正盛,逆光中好像一场不会停歇的雪,推荐观赏地点为玉玲珑馆、福海。11月,枫叶红了,热烈的颜色诉说着秋日的力量与生机,最佳观赏地点为狮子林。
科技与人文双重奏鸣
今年的圆明园金秋游,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从掌上智慧导览到夜间音乐会,再到可亲手触摸的非遗技艺,传统园林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活力。
为提升游览品质,圆明园在金秋游期间继续上线AI智能导览地图。游客通过“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轻松获取。这款小程序如同一位贴心的私人导游,能直观展示园内彩叶打卡点、推荐线路及实景照片。游客如有任何疑问,还可通过与AI互动对话获得实时解答,实现了从“被动游览”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历史典故与自然美景触手可及。
当古典园林遇上传统佳节,便碰撞出独一无二的文旅体验。10月6日、7日,园方将在正觉寺开放博物馆夜场,并举办两场中秋系列音乐会,邀请北京交响乐团倾情演绎经典曲目。“这是我们自去年七夕尝试夜游项目的成功延续,”余娜表示,“白天游览结束后,预约夜间场次的游客可于17:30后入场,既能在静谧中观赏博物馆展览,也能在百年古建的环抱下,聆听华美乐章,感受‘家国同庆’的独特氛围。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也是对圆明园夜间文旅经济的创新探索。”
金秋游期间,园内还推出“非遗雅集”手作活动,让传统文化从展示柜走向参与者的指尖。系列活动包括金秋拾翠(非遗点翠)、琅彩映园(非遗珐琅)、桂香钿园(非遗螺钿)等专题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者可以亲手触摸、打磨材料,深度体验昔日皇家宫廷技艺的精妙。
“点翠历来是皇家宫廷技艺,与圆明园的皇家身份十分契合,”圆明园非遗手作指导老师陆韬讲解道,“如今通过工艺改良,我们能让这门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在亲手制作中,感受其超越时代的雅致美学与匠心精神。”
此外,圆明园将继续举办圆明园大讲堂、金秋主题写生季赛与摄影季赛、第五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圆明园国际学术研讨会、“你好 圆明园”圆明园罹难165周年特别展览征集等主题活动,深度挖掘圆明园历史上的秋季园居活动,促进其历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记者:高玉超
编辑:张斌
来源:海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