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取名有多野?从“利维坦”到“天眼”的百年演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57 1

摘要:1609年伽利略鼓捣出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时,直接喊它“望远镜”或者拉丁语“perspicillum”(翻译过来就是“眼镜”),功能至上,跟现在人说“这是个手机”差不多,压根没想过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名字。

要说望远镜取名的“初代画风”,那叫一个实在。

1609年伽利略鼓捣出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时,直接喊它“望远镜”或者拉丁语“perspicillum”(翻译过来就是“眼镜”),功能至上,跟现在人说“这是个手机”差不多,压根没想过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名字。

那会儿望远镜都是手工定制款,顶多按光路改改叫“伽利略式”“开普勒式”,跟现在“Pro版”“Max版”差不多意思。

到了18世纪末,威廉·赫歇尔整出个40英尺长的反射望远镜,名字更直接,“40英尺望远镜”,靠焦距长度打天下。

这台口径1.26米的“大家伙”,因为长得像门大炮,还被人喊作“GreatForty-Foot”,算是早期“抽象化”的萌芽。

1845年罗斯伯爵搞出6英尺口径的望远镜,可能觉得光说尺寸不够霸气,直接搬来北欧神话里的深海巨兽“利维坦”,成了西方望远镜里少有的“文艺担当”。

但真正让取名画风突变的,还得是1975年登场的VLA(甚大阵列)。

科学家估计是嫌“索科罗25米厘米波射电望远镜阵列”太长,一拍脑袋改成“VeryLargeArray”。

这一改不要紧,直接带偏了整个天文界,后来VLT(甚大望远镜)、ELT(特大望远镜)扎堆出现,名字里的“大”“特大”跟不要钱似的,参数啥的全被塞进缩写里。

就像现在人喊“老王”“老李”,简单好记才是王道。

西方望远镜在“抽象大词”路上越走越远时,中国天文界玩起了“文化梗”。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直接用元代天文学家命名,FAST更绝,500米口径的家伙被喊作“天眼”,既有科技感又带点神话色彩,比“甚大”“特大”好记多了。

就像外国人叫“约翰·史密斯”,中国人喊“诸葛亮”,一个走简约风,一个走情怀风。

空间设备取名更有意思。

前苏联的“Sputnik”(卫星)、“Vostok”(东方)走的是“功能+政治”路线,美国转头就搬出神话,水星计划、阿波罗计划,把古希腊罗马的神仙们拉来“站台”。

到了现代,西方开始用科学家命名,哈勃望远镜、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妥妥的“学术追星”;中国则把神话搬进太空,嫦娥、玉兔、祝融号,连中继卫星都叫“鹊桥”,整个一“宇宙神话宇宙”。

最有意思的是南非的MeerKAT射电望远镜,名字乍看像“狐獴”,其实全称里“Meer”在南非荷兰语里是“更大”的意思,合着是“加大版KAT”。

反观中国即将发射的CSST巡天望远镜,中文名还没定,网友猜可能是“千里眼”或者“杨戬”,把《封神演义》都搬出来了,这取名思路,简直是“文化输出天花板”。

现在回头看,望远镜取名从“40英尺”到“天眼”,不只是名字变了,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变了。

早期靠个人工匠,名字带点“手工定制”的朴素;后来工业化了,名字开始讲“参数+地域”;现在国际化了,取名得兼顾传播力和文化味,就像人长大了,小时候叫“狗蛋”,上学了用大名,工作了可能还有个英文名。

不过说到底,名字只是个代号,真正厉害的是这些“宇宙之眼”看到的东西,从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天王星卫星,到哈勃望远镜拍下“暗淡蓝点”,再到FAST找到600多颗脉冲星。

也许未来某天,不管叫“甚大”还是“天眼”,这些名字都会成为历史,但它们见证的宇宙奥秘,才是永远的主角。

来源:围炉夜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