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22日,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将独特的非遗、民族文化与旅居资源,先后带到武汉、郑州和北京,开展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文旅推介活动。从武汉、郑州的“八重维度”之旅,再到“北京遇见红河”,红河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度展示“旅居红河 宝藏小城”,掀起了一股“红河热”,全
9月19—22日,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将独特的非遗、民族文化与旅居资源,先后带到武汉、郑州和北京,开展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文旅推介活动。从武汉、郑州的“八重维度”之旅,再到“北京遇见红河”,红河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度展示“旅居红河 宝藏小城”,掀起了一股“红河热”,全网曝光量累计超过6000万,为国庆假期的引客入“红”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此次文旅推广活动选择了华中、华北的重要城市——武汉、郑州和北京,三城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文化中心和大流量客源集散地,是红河州未来的重要客源地市场。三城联动,是红河州持续品牌塑造的延伸,也是从“观光旅游”向“旅居体验”转型的战略举措。推介中,红河文旅推介官详细介绍了红河的“八重维度”旅居体验,从云上梯田的生命史诗到古韵沉淀的文化基因库,从时光折叠的历史博物馆到北回归线上的旅居福地,从边境界碑旁的“桃花源记”到喀斯特地貌的极限运动,从山水为幕的栖居美学到慢时光酿造的美食密码,为当地市民全方位呈现了滇南宝藏小城旅居新方式。
今年以来,红河州推出的“旅居红河·村长有请”系列活动,通过构建“村长有请”“村长有礼”到“村长有约”的三层情感闭环,重构旅居关系。让游客从“短暂的过客”变为“长久的家人”,产生“在红河有个家”的回味念想。此次文旅推介活动,不仅向三地市民展示了红河的好景好物,更强化了“旅居红河”这一主题。
民族歌舞,点燃现场气氛。活动现场,红河州带来了《哈尼公主》《马缨花》《爱上你红河》《花腰歌舞》《永远的诺玛阿美》《摆呀摆摆衣》《巅峰打跳》等一系列特色民族歌舞。这些源自红河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经过精心编排,既保留了原生态韵味,又增添了现代审美元素,成为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的艺术桥梁。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参与,互动学习,以舞为媒,传递了红河州的优秀民族文化。
非遗集市,让文化可触可感。在武汉、郑州和北京的活动现场,均设置了非遗集市。千年建水紫陶、蒙自手工银饰、石屏花腰彝刺绣、元阳梯田文创、哈尼水碾茶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让大家通过非遗好物感受到红河的文化魅力。在“北京遇见红河”非遗集市的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带领大家亲手体验传统竹编技艺,使非遗从“可观”变为“可触”,为北京市民、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美食体验,舌尖上的红河记忆。活动现场集市,为三地市民带来了开远小甜肠、石屏豆腐、杨梅汁、弥勒玫瑰鲜花饼、米轨咖啡、枇杷膏等地道的滇南风味,众多市民蜂拥而至,被各类美食吸引,吃一个烧豆腐、尝一口小甜肠、喝一杯玫瑰茶、品一品米轨咖啡,原汁原味的红河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成为红河风土人情的载体,让三地市民“足不出城,畅享滇南”。
此次系列推介活动在传播策略上,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多媒体联动的全方位传播模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声势,有效扩大了红河文旅的影响力。
线上传播,全域覆盖。此次宣传推介活动通过现场图片直播、图文报道、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带着全国网民“云参与”,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播矩阵。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央广网、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消费时报、工人日报、《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北京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省外媒体,云南日报、文旅头条、云南红河发布等省内媒体,共计60多家央、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聚焦红河文旅特色和非遗亮点,报、台、网、端、微等媒体渠道齐发力。截至目前,全网曝光量超6000万。
(北京活动相关媒体报道)
(武汉活动相关报道)
(郑州活动相关报道)
线下展演,精彩吸睛。线下文旅推介活动中,非遗展示、风物集市、歌舞展演、美食体验等活动,让现场群众沉浸式体验了红河的魅力,提升了活动吸引力。此外,在北京的活动中,红河州还特别注重面向年轻群体的传播,演出队伍走进三里屯、鸟巢、鼓楼等地开展快闪活动,火遍全网的《马缨花》舞动京城,将特色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年轻群体,提升了红河知名度。
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推介,不仅是一次文旅资源的展示,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的奔赴。随着“旅居红河”品牌的持续深化,这些在省外种下的“慢生活”种子,将在不久的将来,引领着各地旅居者踏上红河的土地,旅居红河,畅享四季。
来源:红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