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尚认知的变化,往往与个人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于许多 80 后、90 后而言,童年时期对 “高端品牌” 的理解,或许停留在街角常见的休闲服饰店;而随着阅历增加,再回望过往的流行文化符号,才会发现曾经被忽略的时尚细节。就像不少人童年时觉得穿森马已是 “
时尚认知的变化,往往与个人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于许多 80 后、90 后而言,童年时期对 “高端品牌” 的理解,或许停留在街角常见的休闲服饰店;而随着阅历增加,再回望过往的流行文化符号,才会发现曾经被忽略的时尚细节。就像不少人童年时觉得穿森马已是 “很有钱” 的象征,长大后重看 90 年代港剧,才惊觉那些经典画面里,早已布满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身影 —— 这种认知的反差,不仅是个人审美的进阶,更藏着不同时代时尚传播与消费观念的差异。
一、童年记忆里的 “高端”:森马与那个年代的消费认知
在 2000 年初的中国内地,互联网尚未普及,时尚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电视广告、街边店铺与身边人的穿搭。对于彼时还在读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品牌” 的概念模糊而具体 —— 它可能是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广告曲,是同学身上那件印着醒目 logo 的外套,或是父母偶尔奖励的 “新衣服”。
森马便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作为主打休闲服饰的本土品牌,森马以 “穿什么就是什么” 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店铺多开在县城或城市的商业街,价格定位贴合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 —— 一件外套百元左右,一条牛仔裤七八十元,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既不算廉价,也需 “斟酌一番” 才能购买。在那样的消费环境下,能拥有一件森马的新款外套,或是一双搭配牛仔裤的板鞋,足以成为校园里的 “小骄傲”。
“小学五年级时,我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妈妈带我去县城的森马店买了一件蓝色的连帽卫衣,我高兴了整整一个星期。” 如今已 30 岁的陈女士回忆道,“当时觉得森马就是最好的牌子,班里只有两三个同学有,每次穿那件卫衣去学校,都能感觉到大家的目光,那种‘被羡慕’的感觉,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彼时的孩子,对 “高端品牌” 的认知局限于 “能买得起的范围内最好的”。一方面,本土品牌刚刚兴起,奢侈品牌的门店尚未进入二三线城市,甚至很少出现在电视广告里;另一方面,家庭收入水平有限,“奢侈品” 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遥远的 “传说”,偶尔在杂志上看到香奈儿、路易威登的图片,也只会觉得 “好看但遥不可及”,不会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 “时尚” 联系起来。这种认知,直到多年后接触到更多元的流行文化,才逐渐被打破。
二、90 年代港剧:被忽略的香奈儿与黄金时代的时尚表达
90 年代的香港,正值影视行业的黄金时期,港剧以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内地观众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大时代》《创世纪》《陀枪师姐》等经典剧集,不仅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香港的时尚审美 —— 只是当时的内地观众,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剧情上,忽略了剧中人物穿搭里藏着的 “时尚密码”。
如今再重看这些港剧,不难发现香奈儿的身影几乎贯穿在各类角色中。在《流金岁月》里,宣萱饰演的程天蓝作为律师,常以一身剪裁利落的套装亮相,其中一套米白色西装外套内搭的,正是香奈儿经典的双 C logo 白色针织衫,低调中透着精致;《壹号皇庭》中,邓萃雯饰演的律师丁柔,出席重要场合时,手腕上常戴着香奈儿的石英表,表盘上的双 C 图案虽小,却为职业装增添了优雅感;而在家庭伦理剧里,豪门太太的角色更是香奈儿的 “忠实爱好者”—— 珍珠项链搭配香奈儿的粗花呢外套,手拎小羊皮口盖包,一举一动都透着贵气。
这些穿搭并非随意选择,而是贴合角色身份与剧情设定的精心搭配。90 年代的香港,作为国际时尚都市,奢侈品品牌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港剧的造型团队会根据角色的职业、家境,选择契合的服饰,既让角色更立体,也展现出香港的时尚氛围。只是当时的内地观众,对香奈儿的认知几乎为零 —— 不知道双 C logo 的含义,不了解粗花呢外套的经典之处,更不清楚小羊皮口盖包的价值,只觉得 “衣服好看”“演员有气质”,却未曾意识到这些服饰背后的品牌身份。
除了香奈儿,港剧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奢侈品牌 ——《妙手仁心》里医生佩戴的欧米茄手表,《珠光宝气》里豪门小姐拎的路易威登旅行箱,《冲上云霄》里飞行员穿的巴宝莉风衣。这些品牌的出现,并非刻意炫富,而是当时香港中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是这些 “真实”,在当时的内地观众眼中,成了 “电视剧里的场景”,与现实生活隔着遥远的距离。
三、认知转变:从 “看不懂” 到 “看明白” 的成长印记
从童年时觉得森马 “高端”,到长大后看懂港剧中的香奈儿,这种认知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个人成长、时代发展逐渐发生的。
2010 年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跨境电商的兴起,奢侈品牌逐渐走进内地消费者的视野。一线城市陆续开设香奈儿、路易威登等品牌的门店,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时尚博主分享奢侈品的穿搭与知识,“双 C logo”“粗花呢外套”“口盖包” 等词汇,逐渐从 “陌生” 变得 “熟悉”。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时尚的需求不再局限于 “穿得暖和、好看”,开始追求品牌背后的文化与设计理念。
“大学时第一次去上海,在恒隆广场看到香奈儿的门店,才知道小时候在港剧里看到的那些‘好看的衣服’,竟然是这个品牌的。” 从事新媒体行业的张先生说,“后来再重看《流金岁月》,看到宣萱穿的那件针织衫,一眼就认出了双 C logo,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小时候错过这么多时尚细节。”
这种 “后知后觉” 的认知,其实是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印记。童年时,我们的世界很小,“高端” 是街角店铺里的新衣服;长大后,世界逐渐变大,我们通过更多渠道了解时尚,才发现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里,藏着另一个时尚世界。而港剧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的文化桥梁,早已在我们童年时,埋下了时尚认知的种子,只是这颗种子,需要时间与阅历的浇灌,才能慢慢发芽、生长。
四、时代差异:不同语境下的时尚消费观
童年对森马的追捧与对港剧香奈儿的 “无视”,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时尚消费观的差异。
90 年代的香港,经济发达,时尚产业成熟,奢侈品已从 “少数人的专属” 逐渐走进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 “品质生活” 的象征。港剧作为现实生活的 “镜像”,自然会将这种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而同期的内地,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大多数家庭的消费重点仍在 “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上,时尚消费尚处于 “萌芽阶段”,本土休闲品牌凭借亲民的价格与接地气的设计,成为普通家庭的首选,“森马” 式的品牌,便成了当时 “高端” 的代表。
这种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缩小。如今的内地,时尚消费已进入多元化阶段 —— 有人追求奢侈品牌的经典设计,有人偏爱本土品牌的个性表达,有人选择小众设计师品牌的独特风格。曾经觉得 “遥不可及” 的香奈儿,如今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而森马等本土品牌,也在不断升级,推出更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现在给我女儿买衣服,她会说‘这件森马的卫衣好看’,也会指着杂志上的香奈儿说‘妈妈,这个包包好漂亮’。” 陈女士笑着说,“她不会觉得森马‘低端’,也不会觉得香奈儿‘高不可攀’,只是觉得‘喜欢就好’。” 这种更包容、更理性的时尚消费观,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 时尚不再是 “价格” 的代名词,而是 “审美” 与 “自我表达” 的载体。
五、记忆中的时尚:港剧与品牌背后的情感联结
如今再重看 90 年代港剧,寻找其中的香奈儿身影,已不只是为了 “看懂时尚”,更像是在寻找童年记忆里的 “时光碎片”。那些曾经忽略的穿搭细节,如今看来不仅是时尚的表达,更承载着我们对港剧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
《大时代》里刘青云穿着的白色衬衫,《陀枪师姐》里关咏荷穿的牛仔外套,《创世纪》里罗嘉良穿的黑色风衣,这些服饰或许不是奢侈品牌,却因角色的魅力,成为一代人心中的 “时尚经典”。而香奈儿等品牌的出现,更让我们看到了港剧对细节的追求,对现实的还原 —— 它们不是 “炫富的工具”,而是角色性格、身份的延伸,让剧情更真实,让人物更鲜活。
这种情感联结,让港剧里的时尚超越了 “品牌” 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像我们童年时对森马的喜爱,不只是因为 “它是好牌子”,更是因为它承载着考试考后的奖励、生日时的惊喜、与同学分享的快乐。这些情感,才是时尚背后最珍贵的东西 —— 它无关价格高低,无关品牌大小,只与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经历相关。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屏幕上,再一次点开《流金岁月》,看着宣萱穿着香奈儿针织衫的身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守在电视机前的时光。只是这一次,我们不仅能看懂剧情,还能读懂穿搭里的时尚,更能想起童年时那件森马卫衣带来的快乐。这种跨越时光的认知与回忆,或许就是时尚最动人的地方 —— 它在变,我们也在变,但那些藏在时尚里的记忆,永远不会变。
来源:大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