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理论跟咱们平时在科技馆看到的全息投影有点像,但比那个要玄乎多了。普通的全息图是把3D的图像信息存在2D的胶片上,比如有些信用卡上的小图案,倾斜着看能看到立体的样子,那就是简单的全息技术。
咱们先搞明白第一个事儿:什么是全息宇宙理论?
其实这理论跟咱们平时在科技馆看到的全息投影有点像,但比那个要玄乎多了。普通的全息图是把3D的图像信息存在2D的胶片上,比如有些信用卡上的小图案,倾斜着看能看到立体的样子,那就是简单的全息技术。
而全息宇宙理论说的是,咱们生活的这个3D宇宙,可能所有的信息——不管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房子,还是咱们自己的一举一动——其实都不是直接存在3D空间里的,而是以一种类似“编码”的形式,存在于宇宙边界的一个2D平面上。
咱们感受到的3D世界,就像是这个2D平面上的信息“投影”出来的。不是说宇宙是“假的”,而是它的信息存储方式跟全息图一个道理,3D的内容能被2D的表面完全描述,这就是全息宇宙理论最核心的意思。
1974年霍金搞出来的“霍金辐射”。在那之前,科学家们都觉得黑洞是个“只进不出”的狠角色——不管是光还是物质,只要靠近到一定距离(也就是黑洞的“事件视界”),就再也逃不出来了,所以黑洞应该永远都是越来越大,不会变小。
但霍金当时琢磨量子力学的时候,发现事情可能不是这样。
咱们平时说“真空”,其实不是真的空无一物,量子世界里会不断冒出一对对“正反粒子”——比如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这俩刚冒出来就会马上撞到一起“湮灭”,所以平时咱们看不到。可如果这对粒子刚好在黑洞的事件视界边上冒出来呢?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
其中一个粒子被黑洞吸进去了,另一个没被吸住,就这么逃了出来。逃出来的这个粒子,在咱们看来就是从黑洞里“辐射”出来的光或者能量,这就是霍金辐射。而且更关键的是,黑洞吸进去的那个粒子其实带着“负质量”(量子力学里的特殊情况),所以每逃出去一个粒子,黑洞的质量就会减少一点。就这么一点点往外辐射,时间长了,黑洞最后会完全“蒸发”掉,消失不见。
但霍金辐射一出来,新的问题就来了——这就是咱们要聊的“霍金辐射悖论”。这里得先提个量子力学里的规矩:信息是不能凭空消失的。
什么叫“信息”?比如一本书烧了,纸变成灰,烟散到空气里,但书里写的字、每页的内容这些“信息”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其他形式,比如灰里的分子排列、烟里的粒子运动,理论上只要能把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分析,还是能还原出书里的内容。
可黑洞蒸发的事儿就打破这个规矩了:如果一个东西,比如一颗星星,被黑洞吸进去了,星星的所有信息(比如它的质量、成分、结构)也跟着进了黑洞。然后黑洞慢慢通过霍金辐射蒸发,最后没了——那星星的那些信息去哪了?总不能跟着黑洞一起消失吧?这就矛盾了:量子力学说信息不能消失,可黑洞蒸发后信息又找不着了,这就成了一个大谜团,也就是霍金辐射带来的悖论。
这时候,有个叫萨斯坎德的物理学家站出来了,他坚决不认同霍金说的“信息会跟着黑洞消失”,还专门琢磨出了一套推理过程。
萨斯坎德觉得,问题出在咱们对黑洞“内部”的理解上——可能咱们以为信息被吸进黑洞内部了,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说,当一个东西靠近黑洞的事件视界时,它的信息不会掉进黑洞里面,而是会像“盖章”一样,印在事件视界的表面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咱们把一份文件扫进电脑,文件本身可能被删了,但电脑里存的扫描件还在,扫描件就是文件的信息。黑洞的事件视界就像电脑的硬盘,那个被吸进去的东西,它的所有信息都会以一种非常复杂的“编码”形式,留在视界的2D表面上,变成视界的一部分。
等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蒸发的时候,这些存在视界上的信息就会跟着辐射一起释放出来,虽然释放出来的信息可能已经变得非常混乱,就像把扫描件弄成了一堆乱码,但信息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和传播。所以萨斯坎德觉得,根本不存在“信息消失”这回事,霍金的说法是错的。
正是因为琢磨黑洞信息的问题,萨斯坎德后来跟另一个物理学家特霍夫特一起,提出了“全息原理”。这个原理其实是从黑洞的情况推广开来的:
他们发现,黑洞这种3D的天体,它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存在它的2D事件视界上,而且2D视界的面积越大,能存的信息就越多,刚好能跟3D黑洞里的所有信息对应上。于是他们就想,这会不会不是黑洞独有的情况,而是宇宙的一个普遍规律?
然后就提出了全息原理:在任何一个3D的空间区域里,所有的物理信息,都可以被完全描述在这个区域边界的2D表面上。简单说就是,3D空间里的一切,都能在它的2D边界上找到对应的“编码”,就像咱们看3D电影,屏幕是2D的,但能显示出3D的画面,屏幕上的每个像素就对应着3D画面里的信息。
这里要注意,全息原理不是说3D空间是“假的”,而是说3D空间的信息和它2D边界的信息是“等价”的,知道了2D边界的信息,就能算出3D空间里发生的一切。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黑洞这种极端的天体都遵循全息原理,咱们整个宇宙是不是也遵循呢?现在科学家们大多觉得,这事儿很有可能,但目前还只是推测,没法完全证实。
大家想,黑洞有自己的边界(事件视界),咱们的宇宙其实也有“边界”——就是“可观测宇宙边界”,因为宇宙在膨胀,远处的光永远到不了地球,咱们能看到的宇宙范围是有限的,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是可观测宇宙的边界。
如果全息原理是普遍规律,那咱们这个3D的可观测宇宙里,所有的信息——从银河系到咱们手里的手机,从恐龙化石到咱们的DNA——应该也能被完全编码在可观测宇宙边界的2D表面上。就像一个巨大的全息胶片,铺在宇宙的最边缘,咱们感受到的所有3D事物,都是这个胶片投影出来的。但为啥说只是推测呢?
因为咱们根本没法跑到宇宙边界去验证——那个边界离咱们太远了,光都要走138亿年,而且宇宙还在膨胀,咱们永远到不了。所以只能通过理论推导去猜,还没法拿出实打实的证据。
不过,也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同这个推测,比如阿根廷的物理学家马尔达西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觉得全息原理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负曲率空间”。什么是负曲率空间呢?你可以想象一下马鞍,马鞍的表面就是负曲率的,中间往下凹,两边往上翘,在这种空间里画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会小于180度。
但咱们通过观测发现,咱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是“平坦的”——就像一张平桌子的表面,画三角形的话,三个角加起来刚好是180度,这是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热”)得出来的结论,可信度很高。
马尔达西说,既然全息原理只在负曲率空间里有用,而咱们的宇宙是平坦的,那之前说的“宇宙全息投影”就只是个想法而已,不能当真。
也就是说,黑洞的情况特殊,它可能处于负曲率空间里,所以遵循全息原理,但咱们的平坦宇宙不一定适用,现在说宇宙是全息投影,还太早了,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推测。
来源:老刘的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