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者看似无关,却藏着同一个真理:红尘中的苦难从不是 “无意义的折腾”,太容易得到的东西终会被轻贱,唯有历经考验的磨砺,才能唤醒认知、沉淀心性、让人真正成长。
芮小丹与王明阳谈经论道时的疑问—— 若真有神掌管人类历史,为何要将饥饿、灾难、罪恶纳入计划?是为了折腾人,还是另有深意?
这份困惑,恰与《西游记》中如来传经的安排形成奇妙呼应:明明真经可直接送往东土,却偏要让唐僧 “苦历千山、远经万水” 求取。
两者看似无关,却藏着同一个真理:红尘中的苦难从不是 “无意义的折腾”,太容易得到的东西终会被轻贱,唯有历经考验的磨砺,才能唤醒认知、沉淀心性、让人真正成长。
正如那句俗语所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红尘本身,就是每个人最好的修道场。
芮小丹对王明阳的这段话,是典型的 “神义论” 难题。即:如果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世间的罪恶与苦难从何而来?
如果罪恶是神计划的一部分,那么神至少不是“全善”的。如果神无法阻止罪恶,那么神就不是“全能”的。这个诘问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动摇了传统“救世主”信仰的根基。它指向的结论是:要么神不存在,要么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慈爱的、无条件庇护的“救主”。
这为丁元英后续阐述的“强势文化”与“救世主文化”的分别,埋下了伏笔。真正的神,或许就是规律本身,它不因人的善恶而改变,它自有其残酷与公平。
《西游记》中如来的逻辑,恰恰回应了这个悖论,并提供了一种(在叙事逻辑内)的“解决方案”。
“容易则不惜”:这是核心。无条件赐予的经文,因其获取成本为零,所以在接收者心中价值也为零。它不会被研读、珍视和践行,最终只会被“毁谤”和“怠慢”。“苦难即价值”:因此,必须设置一个“苦历千山,远经万水”的创造过程。取经人通过自身的努力、牺牲和奋斗,亲自为真经赋予了无上的价值。这个过程的艰辛,本身就是修行和觉悟的一部分。真经不是被“赐予”的,而是被“求得”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红尘修道场”。
“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被珍惜”:这是人性,也是天道。无论是爱情、财富还是智慧,轻易得来总觉浅。“不经历苦难怎么见彩虹”:这里的“彩虹”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你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你没有亲身经历过市场的磨砺,读再多的商业经典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综合来看,这些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提出质疑:芮小丹质疑了那种“慈父式”救世主的合理性。给出解释:如来的逻辑说明,神圣的“道”或真理,其传播本身就需要一个“艰难”的设定,以筛选“善信”,并让其通过创造过程来认知价值。落地现实:最终,这个宏大的叙事隐喻落在了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西天取经”。我们所遭遇的饥饿(挫折)、灾难(困境)、罪恶(诱惑),就是我们各自的“八十一难”。这个悖论的答案或许就在于视角的转换:
神(或天道)并非一个在云端折腾人的主宰,而是“规律”本身。它设计了“不劳则无获”的根本法则。
所谓的“拯救”,并非来自外力的直接施舍,而是给人一个“修道场”——即红尘与世界——让人在其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苦难与抉择,去觉悟规律,亲手创造价值,最终实现自我拯救与成长。
毕竟,所有打不倒你的苦难,终将成为你脚下的路;所有你吃过的苦,终将变成你成长的光。
这正呼应了《遥远的救世主》的核心:救世主从未遥远,也从未降临。他就在每个人心里,等着你通过“实事求是”的行动,去将他唤醒。
来源:世界名人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