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含武汉分校)中的近600名共产党人,已查明有101名为四川籍,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包括聂荣臻、孙炳文、陈毅等22名教职员,以及董朗、卢德铭、王良、赵一曼等88名学员(其中有9名学员毕业后曾留校工作)。这些四川籍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或担任教官,
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
宋 键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含武汉分校)中的近600名共产党人,已查明有101名为四川籍,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包括聂荣臻、孙炳文、陈毅等22名教职员,以及董朗、卢德铭、王良、赵一曼等88名学员(其中有9名学员毕业后曾留校工作)。这些四川籍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或担任教官,开展政治教育、引导宣传舆论;或为学员,研习步科、炮科、工兵科等军事知识,提升政治才能,为中国革命事业培贤育才、储能蓄力。尤为重要的是,他们中不少人后来受遣回川,致力推动四川革命运动发展,成为建立发展四川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这些四川籍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生命为“爱国奉献”的黄埔精神烙上深深的巴蜀印记,为新时代共产党人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历史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历史借鉴。
1924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鼎力襄助下,孙中山先生创办了专门培养革命军事政治人才的黄埔军校。中共中央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积极的历史主动,不仅参与军校的筹备与创办,委派党的干部到校从事教学管理,还动员和推荐一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及进步青年,考入军校学习训练。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让中国共产党在黄埔的军校前六期均建有组织,并发展不少党员。经军校砥砺培养,这些共产党人成为党的政治军事人才的一支劲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共产党人中,已查明有101人为四川籍。梳理研究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不仅能深化黄埔军校史和党的军事斗争史研究,还能推动、促进四川党史人物和事件研究,激励新时代四川共产党人以革命先驱为榜样,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风云际会——有上百名四川籍共产党人曾在黄埔军校砥砺锤炼
著名黄埔军校史研究专家曾庆榴先生经长期核查考证发现,在黄埔军校第一至六期工作或学习过的共产党员共有近600人,其中教职员75人,学员520余人。根据入校人员姓名籍贯登记表,结合笔者10多年的搜集积累,黄埔军校中这近600名共产党员,已查实有101人为四川籍,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教职员22人,学员88人(有9人是学员毕业后曾留校工作)。88名学员里,王明、杨卓云、黄之增、刘祥临、周骥等5人,籍贯登记表只填了四川,县域不明。需要指出的是,有28人当年籍贯为四川省的江津、南川、綦江、秀山、铜梁、巴县、忠县、大足、长寿、垫江、合川、涪陵、重庆、酉阳等地,今均属于重庆市所辖的相应县(区)。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百余年前尚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之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产业工人队伍弱小。1921年7月前,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均未能建立起如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中共早期组织,故中共一大并无四川代表参加。不期数年之后,在广东黄埔军校中竟有百余名四川籍共产党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四川籍革命先驱,在留法旅欧期间加入共产党或共青团,回国后被派往黄埔军校工作或学习。五四运动前后,四川有511名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在艰难的留法生活中发现,通过勤工俭学来救国救民的道路难以走通。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一些进步青年逐步觉醒,在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带领下,较早创建了中共旅法早期组织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又成立中共旅欧支部,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中共三大后,众多旅欧党、团员响应召唤回国,成为党早期革命事业的骨干,其中不少被派往广州工作并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和教学。黄埔军校中22名四川籍共产党人教员中,就有8人有留法或旅欧经历。
二是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广泛传播。四川建立中共组织虽较晚(1923年10月中共成都独立小组成立,1926年2月底中共重庆地委成立),马克思主义传播却十分广泛。1921年前后,王右木、恽代英、萧楚女、吴玉章等人,相继在成都、泸州、重庆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让众多进步青年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不少还加入青年团。他们胸怀报国济民之志,奔赴广州踊跃投考黄埔军校,并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如刘弄潮、康明惠、李淑宁(赵一曼)、张鹏翥、谢笃开、徐彦刚、霍锟镛、霍步青等,都是较早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学生,后成为当地首批社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三是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起了独特的引领作用。1921年10月至1923年初,恽代英受党中央派遣,在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堂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期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积极传播革命理论,团结引领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恽代英在黄埔军校任主任政治教官,1927年1月又随军北伐到武汉分校担任政治总教官,对招引四川青年有很大影响和帮助。正如郭沫若所说,“代英在四川泸县做过师范工作,四川青年受他影响的,因此也特别多……四川那样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代英的鼓舞吧”。如穆世济、李元杰等就是恽代英在川南的学生,后追随恽代英走上革命道路、考入黄埔军校的。
四是共产党人主持下的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的大力组织推动。大革命时期,吴玉章、杨闇公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主持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工作,在选派人员前往黄埔学习时,积极执行中共中央通告,大力推荐四川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前往投考,负责军校在重庆和成都招考招生工作的周贡植、李一氓等共产党员更是给力,为军校输送了一大批四川党团员和优秀青年。毋庸讳言,前期进入军校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也为后来更多同乡青年投考军校提供了便利。
二、群星闪耀——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英雄辈出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主要有教职员和学员两大类。
军校教职员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有22人(详情见表1),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高,能力本领超群,不少在入军校前就已是共产党员。如聂荣臻、任卓宣、罗振声、廖划平、李合林等5人是在法国勤工俭学,留学期间,在赵世炎、周恩来的影响下,先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转为共产党员后又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陈毅也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在争学权、求生存斗争中被扣押,于1921年10月遭强行遣送回国,后在蔡和森介绍下加入青年团,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孙炳文是1922年9月与朱德同赴法国巴黎,11月又与朱德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启修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大学任教,后赴苏联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9月周恩来从法国归国后,被派往中共广东区委担任委员长,并在黄埔军校作政治教官,主讲《政治经济学》,后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在主持政治部工作期间,周恩来曾大力推荐、招引党内同志来军校工作,留法旅欧就相识的党内同志不少是他引荐入校任政治教官的。欧阳本义(阳瀚生)、罗髫渔、李元杰3人,是在上海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后受党委派入黄埔作教员。张鸿沉是1925年在北京工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入党,1926年初到广东省立一中任教,1926年秋,入黄埔军校任政治部教官,任《黄埔日刊》编辑。张涤之早年在川军中担任测绘队长、地形学教官,1925年9月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经恽代英推荐入黄埔军校任军事教官,入校后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邓济时是在川东师范学习时加入共青团,1924年入党,1926年在北伐军中任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初被派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直属队工作。董朗、顾浚、罗振声、卢德铭、梁伯隆、尹伯休、乔茂才、陈远湘、穆世济等9人则是由学员毕业后因表现优秀留校工作,除罗振声外都是在军校学习时入党的。
黄埔军校(含武汉分校)教职员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
黄埔军校前六期(含武汉分校)学员中有88名四川籍共产党人(详情见表2),很多入校前已是青年团员,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数呈逐步增加的整体态势,其中第一期3人,第二期3人,第三期9人,第四期34人,第五期11人,第六期28人(其中武汉分校23人)。黄埔军校刚创办时,招生规模较小,集中在广州、上海两地招生,后来才逐步扩大规模,面向全国招生,因此前三期学员中,四川籍共产党人并不多。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六十二号——选派同志投考黄埔军校》,要求各地积极推荐选派优秀青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3000名入伍生,望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1926年初,成立不久的中共重庆地委迅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做好选送工作,从而让黄埔军校学员中的四川籍共产党员人数显著增加。
黄埔军校前六期(含武汉分校)学员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
这101名四川籍共产党人,抓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机遇,乘黄埔军校创办和发展之大势,在军校砥砺磨炼,或任教官开展政治教育、引导宣传舆论,尽己所能培贤育才;或为学员,潜心研习步科、炮科、工兵科等军事科目,增长政治才干,如饥似渴储能蓄力,不仅让个人在时代大潮中脱颖而出,也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写下了非同寻常的篇章。这个群体群星闪耀、人才云集,不仅涌现出聂荣臻、陈毅、罗瑞卿、陈伯钧等家喻户晓的开国将帅,也孕育了董朗、卢德铭、王良、邓萍等能征善战的红军虎将,更多的人以身许党任驱驰、甘以热血沃中华,牺牲在革命征途上,成为后人景仰的烈士。
三、 功勋卓著——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为革命鞠躬尽瘁
这些四川籍共产党人,经黄埔军校这座革命大熔炉砥砺锤炼后,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中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成长为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先锋和骨干。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分赴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开辟与建设革命根据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参加对日作战,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一) 他们在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战功赫赫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坚定的反帝反封建战争,国共两党的同仇敌忾和精诚合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北伐中,黄埔师生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或在前线冲锋陷阵,攻城夺地,屡立军功,或在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国共合作,为北伐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聂荣臻、陈毅、李合林、孙炳文、李元杰等教员和董朗、顾浚、卢德铭、罗振声、梁伯隆、尹伯休、郑用之以及叶镛、陆更夫、李竹修、叶德生、杨剑英等一大批学员在校随军参加北伐,杨若涛在北伐中壮烈牺牲,成为首位为革命捐躯的四川籍共产党人。董朗和顾浚,毕业后留校担任学员队长、连长,董朗还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在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参谋、党支部组织干事,参加汀泗桥、贺胜桥战斗和上蔡战役,在血火考验中升任营长、团长。卢德铭、罗振声都参加了东征、平叛,卢德铭北伐时还在叶挺独立团中任连长,在攻占攸县、醴陵、平江等战斗中屡立奇功,一路擢升为营长、团参谋。梁伯隆与尹伯休、郑用之等参加北伐时主要从事部队政治宣传工作,梁伯隆还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政训员、宣传队长,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为北伐的舆论宣传做了不少工作。叶镛、陆更夫、胡陈杰、高伯礼、汤慕禹等也以在校生和下级军官身份参加北伐,叶镛、陆更夫在北伐胜利后调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区队长和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负责武汉分校党的干部人才培养工作。
(二)他们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中奋勇争先,浴血苦战
这百余名黄埔军校师生中,很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直接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参加南昌起义的有聂荣臻、罗髫渔、欧阳继修(阳瀚笙)、董朗、顾浚、梁伯隆、李鸣珂、康明惠、高伯礼、汤慕禹、袁庆、刘道盛、唐赤英、苏重淮、唐方雷、杨达、张元昌、袁绍柏、陈云庵、张锡龙、冼大启、龚楷、谢笃开、李本初、杨剑英、罗刚秩、李英27人,参加秋收起义的有卢德铭、毛杜、吕赤、王良、陈伯钧、徐彦刚、游雪程7人,参加广州起义的有聂荣臻、邓济时、叶镛、陆更夫、王侃予、缪芸人、苏重淮、唐方雷、李堂萼、游曦、袁绍柏、周志孚、王彦家、胡超伦、叶德生、赵希杰16人,其中聂荣臻、苏重淮、袁绍柏、唐方雷4人既参加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广州起义。聂荣臻在南昌起义时担任第十一军党代表,与军长叶挺共同指挥部队与敌作战,12月又担任广东省军委负责人,再次与叶挺联袂指挥广州起义。南昌起义时陈毅虽在武汉,但在起义部队向南转移途中他追赶归队,并担任了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协助朱德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杨达在南昌起义中英勇牺牲,顾浚为筹备南昌起义多次赴武昌、南京、上海、广州传递情报,筹资购买武器,南昌起义时任宪兵团一营营长,起义后潜入南京开展地下工作,被捕关押于老虎桥监狱,1927年8月24日于南京鸡鸣寺遇害。卢德铭在1927年7月底率部前往江西,但未赶上南昌起义,9月9日率警卫团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担任总指挥,并坚定支持毛泽东转兵罗霄山脉的主张,9月25日为掩护毛泽东率部突围,牺牲于江西芦溪,年仅22岁。游曦、周志孚、赵希杰3人在广州起义战斗中壮烈牺牲,游曦在起义中率女兵班阻击敌人,牺牲后被敌人残忍肢解游街示众。李堂萼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1月又参加了湘南起义,随朱德上井冈山后参加赣南闽西游击战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1935年牺牲于四川松潘。此外,邓萍于1928年与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发动平江起义,任红五军参谋长、军委书记;李朴从苏联归国后,于1929年底跟随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兵运工作,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胡超伦、龚楷也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徐德参加组织了黄桥起义。
参与创建和发展各革命根据地的也很多。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战斗过的有聂荣臻、陈毅、吕赤、霍步青、徐德、王良、邓萍、罗瑞卿、陈伯钧、张锡龙、徐彦刚、宋铁英、丁伯霖、龚楷、游雪程、周骥、刘祥临等20余人。从1931年开始,聂荣臻长期担任红一军团政委,与军团长林彪共同指挥这一主力部队,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发展南征北战。陈毅在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后,与项英等人率留守将士在南方八省的深山密林中坚持游击战,为党保存了在南方军事斗争的革命火种和战略支点。霍步青在大革命失败后,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1931年被派到中央苏区,任红军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长,后任中共福建宁(化)清(流)归(化)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9月,在宁化被特务暗害。霍锟镛在1927年7月调湖北省委工作,在夏明翰被捕后负责湖北省委工作,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1930年调任安徽省委组织部长,1931年4月在安庆被捕牺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很多四川籍黄埔学员成长为赫赫有名的红军虎将,如王良秋收起义后参加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1932年3月升任红四军军长,参与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屡立军功,后牺牲于福建武平,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调研时高度评价他“英勇善战、屡建功绩”。张锡龙在南昌起义失利后赴苏联高级步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曾在中央苏区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1933年底在团村战斗中牺牲。陈伯钧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多次作战和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战争,吕赤曾是军官教导队大队长,邓萍是红三军团参谋长,后在长征中的遵义战役中牺牲,罗瑞卿在苏区担任师政委,宋铁英任过红十二军参谋长,游雪程任过团政治部主任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也是众多四川籍黄埔共产党学员浴血奋战的地方。董朗、叶镛、陆更夫、高伯礼、王侃予、缪芸人、刘道盛、王彦家、袁绍柏等作为红二师和红四师的主要领导人和军事骨干,参加了海陆丰根据地历次军事斗争,为海陆丰这座“东方莫斯科”灯塔的矗立鏖战经年,叶镛、王侃予、袁绍柏等还在此英勇捐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董朗、胡陈杰、汤慕禹、唐赤英等人都是红军重要将领,协助贺龙、关向应等人发展红军,多次参加指挥“反围剿”作战,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董朗、胡陈杰、唐赤英三人在肃反中惨遭错杀,汤慕禹则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牺牲。李竹修在大革命失败后被组织派往山东聊城,先后任中共鲁西县委委员、书记,后在对敌斗争中牺牲。
(三)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土地革命战争中黄埔师生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牺牲了近80人,幸存下来的在抗日战争继续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十四年抗战中,中共领导的三大武装力量里,都有四川籍黄埔师生浴血奋战的英姿。他们纵横驰骋在抗日最前线,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众多战功。聂荣臻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副师长。陈毅是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皖南事变后接任新四军军长。赵一曼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精神旗帜,被后人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田均平在1938年曾任八路军独立团团长,多次参加对日作战。唐方雷抗战时历任洪赵牺盟中心区武装部部长、霍县县长、山西新军保安旅政治主任、山西新军决死队二纵队政治副主任、山西新军旅政治主任、晋西事变前敌总指挥,多次指挥部队抗击日军。罗瑞卿抗战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教育长、副校长,主持抗大工作,系统总结部队政治工作经验,对提高抗日军队作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伯钧抗战时先后任三五九旅旅长、抗大训练部部长,为对日作战和培养抗战干部作出重要贡献。胡超伦在抗战时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纵队参谋长、一一五师团参谋长,多次参加对日作战。在正面战场,1943年11月,时任国民党74军少将团长的柴意新(共产党员)率部参加常德守城战,与日军展开激战,12月3日壮烈殉国,成为此战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乔茂材虽在1929年退党,后参加川军,但他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号召下,率部英勇抗日,并得到朱德总司令的多次嘉许。此外,尹伯休和郑用之,虽未直接在抗日前线作战,但他们或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或在抗战时期出版抗战画册,拍摄抗战纪录片和抗战电影,郑用之还在七七事变后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组建中国万岁剧团,演出多部抗战话剧,对坚定全国民众抗战信心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凝聚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四、巴蜀星火——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回乡助推革命烈火燎原
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中,先后受组织派遣回家乡进行革命活动的有廖划平、张鸿沉、梁伯隆、罗振声、李鸣珂、胡陈杰、唐宗泽、康明惠、高伯礼、刘弄潮、林福田、饶绘峰、程让泉、刘道盛、霍栗如、吴会治、徐德、袁镜铭、张鹏翥、吴福畴、洪默斋、郭汝瑰、唐伯壮、张元昌、陈云庵、王彦家、孙绍麟、谢笃开等近30人。他们犹如革命火种,或回家乡发展党的组织,或领导组织武装斗争,或潜伏在四川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为四川革命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武装斗争的开展作出独特贡献。
(一)积极建立和发展四川地方党组织
廖划平是四川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参与了中共四川省级组织的筹建工作。梁伯隆回川后创办重庆高中、西南学院,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党的干部和进步青年。罗振声曾任中共重庆地委委员,并在中法大学任教,致力推动川渝地区党组织的早期发展。李鸣珂回川后担任省军委书记,整顿和发展四川全省党组织。霍栗如在1926年11月被派回綦江任特支宣传委员,1927年4月,组织綦江武装反“剿赤”斗争,创建彭水党组织,并担任中共彭水特支书记,1930年初领导彭水武装起义,3月底被敌抓捕杀害。张涤之回家乡建立了中共威远特支、县委,先后担任特支书记、县委书记。徐德回乡建立大竹党组织。孙绍麟建立武胜党组织。张元昌参加南昌起义后回川建立中共达县组织,后任四川省委委员,成都东城区委书记、成华区委书记,1932年潜入川军做兵运工作,1933年暴露被杀害。陈云庵在1928年回川先后任射洪特支书记、忠县县委书记、万县县委书记,有力推动了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的发展壮大,1935年被捕牺牲。此外,王彦家任过泸县县委委员,康明惠任过温江特支书记,张鹏翥推动发展中共达县组织。这些四川籍黄埔师生对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领导和组织四川地区多次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各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武装起义,如泸顺起义、升(钟)保(城)起义、遂(宁)蓬(溪)起义、涪陵起义、广汉起义、忠县起义、固军坝起义等,不少策划组织的重要成员都是四川籍黄埔师生。陈毅、唐宗泽、乔茂材、林福田等都回川领导和参加了泸顺起义;李鸣珂先后策划参加了升保起义、蓬溪起义、涪陵起义;谢笃开担任过四川省委军委行动大队长;梁伯隆、王彦家、洪默斋、林福田参与领导了广汉起义;吴会治、张鹏翥参加了川东游击军和固军坝起义;霍栗如、孙绍麟参与领导彭水兵变并牺牲;饶绘峰、张鹏翥、唐伯壮、吴福畴先后参加领导过四川工农红军游击队。他们在四川此起彼伏的武装斗争中担负起领导组织者的重要角色。
(三)潜伏在川军中积极开展兵运工作
罗髫渔、邓济时、胡陈杰、刘弄潮、饶绘峰、刘道盛、霍栗如、袁镜铭、郭汝瑰、张元昌等先后前往川军郭汝栋部、杨森部等做过兵运工作,张元昌还因身份暴露被杨森杀害。潜伏时间最长、成效最显著的郭汝瑰,回川在隐蔽战线长期为党工作,潜伏在国民党核心部门,源源不断为党提供重要情报,后在四川解放时率军于宜宾起义,加快了大西南解放的进程。王公亮虽在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不久就脱党,但他在1949年担任川陕边区绥靖公署第一路游击总指挥,12月25日率部在成都起义,为成都和平解放作出贡献。
五、结语
回眸百年,细细梳爬这101名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的生平,不禁感慨英雄辈出。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并没有让真正的共产党人有丝毫犹豫退缩,他们自觉服从党的命令,纷纷奔赴各地继续奋战,在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抗击日本侵略者等革命实践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浴血奋战,至死方休,化为了历史星空中闪耀着光辉的群星。时代变迁又如大浪淘沙,少数人在革命低潮时未能坚定理想信念,脱离或退出了党组织,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如李合林、王公亮、乔茂材、陈远湘、冼大启等,极个别甚至还背叛了初心,叛变革命,投入国民党反动派阵营,沦落为可耻的叛徒,如廖划平、任卓宣、毛杜、史良、廖宗泽等,给后人留下了警醒。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宋 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科研处处长)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