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的风掠过齐鲁大地,刚给蒙山的马尾松染上浅黄,便催熟了田垄里的玉米、枝头的柿子。这一天,昼夜均分,寒暑相平,山东的丰收故事也在颗粒归仓的声响里渐入高潮。
秋分的风掠过齐鲁大地,刚给蒙山的马尾松染上浅黄,便催熟了田垄里的玉米、枝头的柿子。这一天,昼夜均分,寒暑相平,山东的丰收故事也在颗粒归仓的声响里渐入高潮。
秋分的山东田野,藏着最实在的丰收图景。鲁南的田埂上,农户弯腰掰下饱满的玉米棒,金黄的籽粒在阳光下闪着光,新收的杂粮转眼被磨成面粉,摊成薄脆的煎饼,卷上大葱酱料,一口下去满是粮食的醇香。东营的黄河口湿地边,渔民们忙着捕捞大闸蟹,这些“青背白肚”的珍品比南方早上市近二十天,正赶上双节的餐桌。胶东的果园里更热闹,烟台苹果挂着晨露,泰山板栗咧开了壳,沾化冬枣在枝头连成一片赭红,随手摘一颗咬开,脆甜汁水便在舌尖炸开。
老辈传下的习俗,仍在滋养着秋分的日常。昌乐的丰收节会场,“村书记助农直播团”对着镜头推介西瓜、蜜桃,时令果蔬通过网线销往全国。鲁西的村落里,或许还有老人记得“送秋牛”的旧俗,黄纸上的耕田图样,藏着不误农时的叮嘱。厨房里,主妇们蒸起胶东大包子,五花肉与白菜粉条的馅料扎实饱满;或是炖上一锅板栗红烧肉,用当季板栗的清甜中和油脂,暖身又养胃,藏着顺应时节的饮食智慧。这些烟火气里的细节,正是山东秋分最动人的模样。
丰收的底气,更藏在看不见的支撑里。山东农商行的工作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高唐的种植大户能及时拿到贷款,威海的现代农业基地有了设施升级的资金支持。“种植e贷”“大蒜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像精准滴灌的活水,流过粮食种植、仓储加工的全产业链,让27万农户的耕耘有了保障。截至八月末,354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背后,是齐鲁粮安的坚实根基。
从蒙山深处的青绿到田垄间的金黄,从灶台边的香气到金融服务的暖意,山东的秋分从不是抽象的节气符号。它是农户掌心的老茧,是直播间里的吆喝,是银行卡上的到账提醒,是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踏实与希望。当秋风再次掠过晒谷场,这方土地的丰收故事,还将在四季轮回里继续生长。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