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当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白山黑水的玉米囤到江南水乡的稻田画,从西北戈壁的瓜果棚到东南沿海的渔获船,这场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对农耕劳作的礼赞,更是对乡村振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当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白山黑水的玉米囤到江南水乡的稻田画,从西北戈壁的瓜果棚到东南沿海的渔获船,这场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对农耕劳作的礼赞,更是对乡村振兴的见证,在五谷丰登的图景中,铺展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与时代发展的新篇。
丰收节的底色,是“颗粒归仓”的民生厚重。这个诞生于2018年的节日,早已深深扎根在农业生产的节律里,成为亿万农民最隆重的“年度盛典”。在东北平原,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玉米地,农户们捧着饱满的籽粒笑开颜,“吨粮田”里的丰收故事被编成快板传唱;在新疆吐鲁番,挂满枝头的葡萄晶莹剔透,采摘大军里既有当地农户,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采摘游”让丰收的喜悦传递更远。
丰收节的温度,藏在“城乡共融”的情感联结中。丰收从来不是农民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共享的欢乐盛宴。城市里,“丰收市集”开进了商圈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整齐陈列,五常大米、烟台苹果等特产前人头攒动,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与土地建立起情感纽带;直播间里,“村长带货”成为新风尚,农户们拿着手机介绍自家的农产品,从种植过程到营养价值娓娓道来,订单量在镜头前不断攀升。这种“田间到餐桌”“乡村到城市”的互动,让丰收节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凝聚城乡情感的桥梁,让更多人懂得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丰收节的活力,源于“科技赋能”的时代蜕变。如今的丰收,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被动等待,而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光照湿度,无土栽培的蔬菜鲜嫩欲滴,农户们通过手机APP就能监测生长情况;在湖南的杂交水稻基地,科研人员带着新培育的品种进行实收测产,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丰收节上,“农业科技展”成为热门打卡地,智能灌溉设备、植保无人机、农产品检测仪器等展品,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魅力。
从田间地头的欢歌笑语到城市商场的热闹市集,从农户手中的沉甸甸果实到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中国农民丰收节早已超越了节日本身,成为传承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全民情感的重要载体。当丰收的喜悦在城乡间流淌,当科技的力量让农业更强,当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中延续,这场稻浪里的盛典,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也让中华文明的农耕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