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跨界入局手持影像赛道:晚来者能否有破局胜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3:20 1

摘要:2025年9月29日,OPPO官方回应“立项手持智能影像设备”的消息,正式确认将对标大疆、GoPro,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研发,计划2026年内发布。这一跨界动作并非孤例——vivo已先行一步,首款手持云台相机完成开模,预计2025年发布。

2025年9月29日,OPPO官方回应“立项手持智能影像设备”的消息,正式确认将对标大疆、GoPro,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研发,计划2026年内发布。这一跨界动作并非孤例——vivo已先行一步,首款手持云台相机完成开模,预计2025年发布。

当智能手机厂商集体将目光投向早已被大疆、GoPro占据半壁江山的手持影像市场,作为“后来者”的OPPO,能否在拥挤赛道中撕开缺口?其背后的优势与挑战,折射出消费电子行业“跨界内卷”的新态势。

双雄垄断下的市场缝隙

当前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呈现“双雄主导、细分突围”的格局。据IDC 2024年全球市场报告显示,大疆以5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Osmo系列在云台相机领域形成技术壁垒;GoPro则以28%的份额占据运动相机市场主导地位,凭借防水、防抖等核心功能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首选。二者合计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留给新入局者的空间看似有限。

但市场并非铁板一块。随着vlog创作、直播带货等场景兴起,用户对“轻量化、智能化、多场景适配”的需求日益凸显,而现有产品仍存在明显短板:大疆云台相机虽稳定但便携性不足,GoPro运动相机在低光拍摄、AI剪辑等智能功能上存在欠缺。

此外,千元级中端市场长期被小众品牌占据,缺乏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头部玩家。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市场的真实需求缺口不在‘专业性能’,而在‘专业与消费的平衡’,这正是手机厂商跨界的机会点。”

OPPO的破局底气:影像积累与生态协同

OPPO敢于跨界入局,核心优势在于多年沉淀的影像技术与鸿蒙智联式的生态布局。在影像技术层面,OPPO已构建起“硬件+算法+软件”的完整体系——Find X7系列搭载的1英寸IMX989传感器以及在计算摄影领域积累的AI降噪、HDR合成等算法,可直接迁移至手持影像设备。

更关键的是生态协同能力。OPPO已形成“手机+平板+耳机+手表”的全场景硬件矩阵,手持影像设备可无缝接入ColorOS生态,实现“拍摄-剪辑-分享”的闭环体验——用户用手持设备拍摄的素材能自动同步至手机,通过OPPO自研的“焕彩剪辑”APP进行AI生成字幕、智能配乐,再直接分享至社交平台。这种“多设备联动”的体验,是大疆、GoPro等传统厂商难以企及的。

团队配置也暗藏玄机。此次项目负责人李阳曾主导Find系列的市场推广,深谙消费级用户需求;而归属的智能影像团队更是汇集了手机影像部门的核心研发力量。

内部消息显示,OPPO已将手机端的“人像模式”“夜景算法”适配至手持设备原型机,在测试中其低光拍摄画质较同价位竞品提升30%,AI物体追踪响应速度快于GoPro Hero 13约0.5秒。

尽管优势明显,OPPO仍需跨越三大挑战。

首先是专业领域的技术壁垒。大疆在云台稳定技术上拥有超过2000项专利,其核心的“Ronin稳定系统”经过十余年迭代,在复杂运动场景下的稳定性远超消费级方案;GoPro则在防水、耐摔等工业设计上形成护城河,其最新Hero 13可承受16米水深、2米跌落冲击。OPPO要在这些“硬指标”上实现突破,需投入大量研发成本与时间。

其次是用户认知的重构难题。在消费者心智中,大疆=专业云台,GoPro=运动相机,这种品牌认知已形成多年。OPPO作为手机厂商,跨界进入专业影像领域,需打破用户“手机厂商做不好专业设备”的固有印象。此前小米曾尝试推出运动相机,但因定位模糊、缺乏核心技术,最终市场表现惨淡,这为OPPO敲响了警钟。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也是一大考验。手持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如云台电机、防水结构件,与手机供应链差异较大,OPPO需重新建立供应链体系,这可能导致初期成本居高不下。若定价过高,将失去中端市场的竞争力;定价过低,则难以覆盖研发成本,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战略关键:差异化定位与场景深耕

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OPPO需在“差异化定位”与“场景深耕”上做足文章。从目前行业趋势看,“轻量化智能云台相机”可能是最优切入点——既具备大疆云台的稳定性,又拥有GoPro的便携性,同时主打AI智能功能。

价格策略也需精准。业内预测,OPPO首款产品可能定价在1999-2499元区间,直击大疆Osmo Mobile(2999元起)与中端小众品牌之间的价格空白

。同时,可通过“手机+手持设备”的捆绑销售模式,快速打开市场,利用手机用户基数实现初期引流。

长期来看,OPPO需构建“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闭环。例如,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创作激励计划”,用户用OPPO手持设备拍摄的作品可获得流量扶持;开发付费云剪辑工具,为专业创作者提供更强大的编辑功能。这种“以硬件为入口,靠服务盈利”的模式,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与品牌壁垒。

OPPO入局手持影像赛道,看似是“跨界内卷”,实则是消费电子行业“生态化竞争”的必然结果。当单一硬件的创新空间逐渐收窄,企业的竞争焦点开始转向“生态整合能力”与“用户体验闭环”。对于OPPO而言,取胜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超越大疆的稳定性、GoPro的耐用性,而在于能否用“生态协同”重新定义手持影像设备的价值。

来源:咫尺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