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的月光洒在西董村的文化广场上,刚结束广场舞展演的村民们还没散去,空气中飘来月饼的甜香与新米的清香。与一些农村“十五清冷、十六返程”的无奈不同,这个秋天的西董村,用谷粒的饱满、分红的实在和团圆的热闹,诠释着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
中秋的月光洒在西董村的文化广场上,刚结束广场舞展演的村民们还没散去,空气中飘来月饼的甜香与新米的清香。与一些农村“十五清冷、十六返程”的无奈不同,这个秋天的西董村,用谷粒的饱满、分红的实在和团圆的热闹,诠释着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
节日的底色从来是生活本身。西董村的中秋餐桌上,多了份特别的“家乡味”——刚收割的“鹤伴珍谷”小米熬成的粥,米油醇厚,香气绵长。这颗获得过“山东农技杯”金奖的谷粒,是村合作社的招牌项目,也是村民张会文家两年近四万元分红的来源。从曾经的散种散收,到如今600亩基地集约化种植,再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小小的谷子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更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多了回家的底气。“以前中秋回来光花钱,现在带着新米走,还能给老人留些分红钱,心里踏实。”刚从县城赶回来的年轻人董磊说。
团圆的暖意,藏在看得见的烟火里。西董街道的鹤伴会堂里,《上春山》的旋律还在回荡,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舞蹈队,用灵动的舞步勾勒出乡村的新面貌。比起城市里精致却疏离的节庆仪式,村里的中秋更显鲜活:老人们在文化广场聊收成,孩子们围着月饼摊嬉闹,村“两委”干部带着新米和月饼看望独居老人,把热闹送到每一户人家。这种从“围桌闲聊”到“同台共舞”的转变,正是文化惠民最生动的注脚——当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起来,文艺活动多起来,节日的氛围自然浓起来。
有人说农村的节日味淡了,其实是忽略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西董村的中秋告诉我们,节日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铺张,而在于与生活的深度绑定。当合作社的分红成了中秋的“红包”,当本土的新米成了团圆的“佳肴”,当邻里的欢笑成了最好的“节礼”,传统节日便有了坚实的依托。那些吐槽“回不去的农村”的声音,或许没看到这样的村庄:产业扎下根,村民留得住,团圆就有了底气。
夜色渐深,西董村的月光愈发清亮。广场上的音乐停了,但村民家里的笑声还在继续。一碗小米粥,一份真分红,一场共欢乐,这些最平实的片段,拼凑出中秋最本真的模样。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强行团聚的仪式,而是让生活变好后,人们自然而然想要共享喜悦的心情。西董村的谷香里,藏着传统节日的密码,更藏着乡村振兴的答案。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