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绝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也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它关乎全民对农业的关注、对农民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要过好这个节日,需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全民参与,线上线下结合,形成全民共庆丰收、共享喜悦的浓厚氛围。
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绝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也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它关乎全民对农业的关注、对农民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要过好这个节日,需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全民参与,线上线下结合,形成全民共庆丰收、共享喜悦的浓厚氛围。
对政府和组织机构而言:当好“策划师”与“服务员”
政府的角色是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保障安全,而不是大包大揽。举办有地方特色的核心庆典活动,避免千篇一律:鼓励各地结合本地主导农产品和民俗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庆典。如湖湘地区的“水稻丰收节”、陕北的“苹果丰收节”、内蒙古的“牧区丰收那达慕”、沿海地区的“开渔节”。主角是农民:让优秀的农民、种粮大户、乡村工匠走上舞台中央,为他们颁发奖项(如“丰收能手”、“最美新农人”),给予他们最高的礼遇和荣誉。
打造“农业+”系列体验活动。农耕体验:组织城市家庭参与“一亩田”认养、水稻收割、果园采摘、捕鱼等农事体验,让年轻人感受“粒粒皆辛苦”。美食集市:举办“丰收长街宴”、“乡土美食节”,集中展销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和传统小吃,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初一公里”。文化盛宴:组织非遗表演(如秧歌、皮影戏、舞龙舞狮)、农民歌会,乡村艺术展,展现乡土文化的魅力。发挥实质性的经济功能——促消费、促产销举办金秋消费季:与电商平台(拼多多、抖音、淘宝)、商超合作,开展“线上丰收节”促销活动,为农产品带货,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收。对接产销两端:邀请农产品采购商、批发市场负责人走进产地,召开产销对接会,签订采购协议,将节日的热闹转化为长期的订单。
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当好“主角”与“受益人”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人,应主动参与并从中获益。开放你的农场/果园:积极承接政府或旅行社组织的体验活动,提供收费的农事体验、农家乐餐饮和农产品销售,将流量变为“销量”。展示你的产品和技术:在丰收节的展销会上,展示你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引进的新品种、应用的智慧农业技术,树立品牌形象。利用新媒体“乘风起浪”:学习直播带货,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你庆祝丰收的场景,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直接对接全国消费者。
对城市居民和社会公众而言:当好“参与者”与“体验者”。丰收节是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节日,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走向田野,亲身感受: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带着家人朋友去郊区的农场参与采摘、收割等活动。选择去乡村旅游,住民宿、吃农家菜,购买新鲜的当季农产品,用消费支持农民。珍惜粮食,践行“光盘”:丰收节最好的参与和致敬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学习粮食的生产过程,共同践行“光盘行动”。关注和支持乡村:在线上观看丰收节直播,为农民主播点赞下单。关注乡村的发展,或许还能发现去乡村投资、就业、创业的新机遇。
对学校和青少年而言:上好一堂“生活教育课”组织主题班会:学习二十四节气,了解“秋分”和丰收的由来,背诵相关诗词。开展实践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收割、打谷、晾晒等农事,或者在学校开辟“小菜园”,体验春种秋收。举办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丰收为主题进行绘画、作文、手工作品创作,培养对农业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核心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从“形式”到“内容”:不止于热闹一天,更要形成促进产销、帮助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旁观”到“参与”:让全民尤其是年轻人,能触摸、体验、感受到农业的魅力。从“节庆”到“文化”:将其内化为一种尊农、重农、爱农、惜粮的社会文化和新民俗。
当全社会都能在这个节日里,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的丰收而喜悦,为农业的繁荣而欣慰,并为乡村的未来而思考行动时,这个节日就真正过好了。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