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莫使千年文脉困于“热闹表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3:17 1

摘要:当秋风拂过曲阜孔庙的柏枝,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又如约而至。古乐声里,是穿越千年的礼乐回响;非遗市集上,糖画的琥珀色弧线与剪纸的朱红纹样相映成趣;沉浸式剧场中,“孔子杏坛讲学”的场景刚落,观众举起的手机便如星子般亮起——这场精心铺陈的“文化盛宴”,似乎把传统文化

当秋风拂过曲阜孔庙的柏枝,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又如约而至。古乐声里,是穿越千年的礼乐回响;非遗市集上,糖画的琥珀色弧线与剪纸的朱红纹样相映成趣;沉浸式剧场中,“孔子杏坛讲学”的场景刚落,观众举起的手机便如星子般亮起——这场精心铺陈的“文化盛宴”,似乎把传统文化的热度拉满了。

如今的孔子文化节,常常在传承路径上走入岔路。一方面,不少活动困在“感官刺激”的怪圈里,把文化传承简化成“打卡消费”,使之触手可及,却难让人静下心来品读深意;另一方面,节庆效应多集中在活动期间,一旦文化节落幕,街头巷尾关于儒家思想的讨论便迅速降温,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这些现象反映,我们正用追求即时热度、偏向娱乐化的方式,消耗着孔子文化这个本应厚重深沉的符号,长此以往,孔子文化节恐将沦为没有灵魂的仪式,失去直抵人心的力量。

孔子思想的精髓,从不是舞台上的短暂表演,而是“仁者爱人”的道德温度,是“有教无类”的包容胸怀。“和为贵”“因材施教”“见贤思齐”,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更能为当下的人际相处、社会治理提供答案。若只以活动热闹程度衡量文化节的成效,忽视对思想内核的挖掘与传播,便是丢掉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正因如此,孔子文化节不该止步于复刻古代仪式,更应成为大众集体感知传统智慧、践行传统价值的契机。

要让孔子文化节重拾精神重量,需要从三个方向发力。在认知层面,全社会要清醒认识到,孔子思想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能滋养现代心灵的文化养分;在传播层面,要打破“节庆限定”,把“行走的儒家课堂”搬进学校、社区;在实践层面,要推动传统价值融入日常,让遵守公共秩序成为“礼”的体现,让助人为乐成为“仁”的实践。

传承孔子文化,最高级的致敬不是在节庆时凑一场热闹,而是把思想智慧融入生活的点滴。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活动有多盛大,而在于是否能让“温故知新”的道理指导学习,让“君子慎独”的准则规范言行。当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的言谈举止、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孔子文化节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彰显。

文化节终将落幕,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该随之停下脚步。唯有让形式创新与精神内核同频共振,孔子文化节才能摆脱“年年办、年年忘”的循环,成为推动文化传承、滋养社会心灵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对先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千年文脉最好的守护。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