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城固县的某个宁静村庄里,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村头那座神秘的大土堆究竟存在了多少年。方圆几里的村落原本散布着五座这样的土堆,如今只剩下这座最为高大的依然矗立。
在陕西省城固县的某个宁静村庄里,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村头那座神秘的大土堆究竟存在了多少年。方圆几里的村落原本散布着五座这样的土堆,如今只剩下这座最为高大的依然矗立。
当地人给这个土堆起了个耐人寻味的名字——野狐冢。要知道,冢在古代可是有讲究的称谓:帝王安息处称陵,王侯将相的长眠地叫冢,文人雅士的归宿是墓,普通百姓的葬处则唤作坟。这座土堆能被称作冢,显然来头不小。
关于野狐冢的由来,村里流传着好几个版本。有老人说,早年间这一带林木葱郁,常有野狐出没,因此得名。另一个说法则牵扯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据说女皇身边有个叫杨再思的宠臣,此人巧舌如簧、阿谀奉承,同僚们背地里都叫他两脚狐。传说他死后就葬在此处,故而得名。
更离奇的传说要追溯到商纣王时代。相传那位祸国殃民的妲己娘娘,被后人称作狐狸精的化身,会不会这就是纣王为宠妃修建的陵墓?从规模来看,这座土堆最初呈长方形,东西30米、南北26米,高达18米,占地足有30亩(现存约1亩)。在只有锄头铁锹的古代,要完成如此浩大工程,恐怕真要举国之力才行。
还有村民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此筑台阅兵留下的遗迹。众说纷纭之下,这个谜团越发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的是,连县志都找不到相关记载。前些年考古队曾驻扎于此,又是钻探又是发掘,折腾了四十九天却一无所获,最后只能立了块文物保护碑了事。
如今,这座承载着无数传说的野狐冢依然静静矗立在黄土坡上,它斑驳的土墙里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秘密?或许只有岁月知道答案。每当夕阳西沉,土堆投下的长长影子,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