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nke, B. Market exposure and human mora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r 7, 134–141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2-01480-x
图片来源:Adam Smith, Google Images
原文信息:
Enke, B. Market exposure and human mora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r 7, 134–141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2-01480-x
01 引言
“商业使野蛮的方式变得文雅。”这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几个世纪前对市场提出的“温情商业”假说。然而,关于市场经济究竟是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合作还是催生了自私与冷漠的争论从未停止。在过去,我们很难用大规模的证据来检验这一宏大命题。近年来,这一困境在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发展中得以解决。这项研究使用了覆盖全球943个前工业时代语言民族群体的民俗数据库(即Stelios Michalopoulos和薛萌2021年在QJE上发表的Folklore数据库)。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是社群代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其中蕴含了一个社会所珍视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故事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者得以量化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社会文化特征。
02 测量
研究将一个社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代理为民间故事中出现“贸易”、“货币”、“市场”、“利润”等相关词汇的频率。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市场交换在该社会日常生活中越重要。借鉴道德心理学的成果,研究构建了四个维度的道德指标:亲社会性,即衡量“分享”、“帮助”、“合作”等亲社会词汇相对于“自私”等词汇的出现频率;人际信任,即衡量与信任相关的词汇在故事中出现的频率;道德普世主义,即衡量社会更倾向于普世价值(如“正义”、“公平”、“宽容”)还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如“家庭”、“服从”、“内聚力”),这是衡量道德是面向“熟人”还是“陌生人”的关键;以及道德情感,即衡量与“内疚”、“羞耻”、“愤怒”等用于维护合作与社会规范的内在情绪相关的词汇频率。
03 基线结果
通过对全球近千个社会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得出了非常一致和显著的结论:一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其民间故事中就越强调亲社会行为、人际信任、普世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换言之,那些更多依赖跨社群贸易和货币的社会,其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帮助他人、信任陌生人,并用“公平”、“正义”等超越亲族的原则来指导行为,同时,也更注重通过内疚、羞耻等内在情感来约束个人行为。
04 因果推断
是市场塑造了道德,还是道德催生了市场?为了解决双向因果问题,研究采用了两个工具变量。一是与古代贸易路线的距离,即一个社会如果恰好坐落在古代商路附近,会“被动地”更多接触市场和贸易。这种地理位置的偶然性,在很大程度上外生于其自身的道德体系。二是生态多样性,即如果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更多样化,不同社群生产的物资差异就更大,从而更有动力进行交易,催生市场。这同样是一个地理特征,而非文化选择。工具变量分析的结果再次证实了上述发现:即使只考虑由地理位置等外生因素驱动的市场发展,它对普世道德的塑造作用依然显著且稳健。这为“市场塑造道德”这一因果关系链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0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大规模历史数据的分析,为“温情商业”假说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持。它表明,市场与道德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互动经验,能够塑造一个更适应与陌生人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内化的、普世主义的道德体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现代社会,那些商业更发达、与外界联系更紧密的地区,人们通常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对普世价值(如公平、宽容)的认同。
来源:古畔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