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老龄化脚步正在加快,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5.6%。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预测,中国将在2032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2.8%。
中国的老龄化脚步正在加快,202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5.6%。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预测,中国将在2032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2.8%。
那时,中国将真正迈进深度老龄化社会。人越来越老,年轻人越来越少,经济会不会直线衰退?房子还会涨吗?
过去中国经历了两个关键人口节点。在 2010年前后出现了第一个节点,当时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也就是 16-59 岁的群体数量不再增加。从那以后,创造财富的能力开始减弱。
最直接体现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越来越不赚钱,浙江、广东的工厂外迁。很多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流向股市、楼市,带动了2013到2017年的房地产疯狂,以及好几轮互联网创业潮。
第二个节点是在 2020年左右,中国总人口进入峰值状态。之后人口总量开始缓慢下降,这意味着总需求开始减少、社会的蛋糕在收缩。
这时候的冲击非常直观,很多行业开始内卷,工资涨不动。一些行业的岗位开始消失,失业率上升的同时,消费被迫降级。
这两个节点决定了我们从2025年以后面临的是“双向冲击”,劳动人口继续减少,消费需求也在缩水。
可以看到,我国的东北、西北核心城市能明显感受到人少了商圈冷清,大规模人口外流带来经济衰退。
而在沿海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则带来的是消费的分化。富人继续升级,穷人被迫降级。这就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区域性、结构性冲击。
从宏观来看,当劳动人口减少而且没有足够的科技突破来替代时,经济增速必然放缓。GDP增长会越来越依靠少数产业支撑。可这样的增长方式,很容易让财富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大多数人感受不到“人均幸福感”的提升。
人口老龄化首先冲击的是社保体系,这一点压根逃不掉。缴费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延迟退休方案已经在逐步推进,目标很就是让人们多工作几年,多缴社保少领养老金,从而缓解压力。
同时也在提升养老金投资收益率。这两年国家推动养老金入市,买股票、买债,走资本市场这条路,争取长期更高回报。
但这要建立在资本市场必须强大、透明的前提上,否则养老金可能不仅赚不到更多,还可能面临亏损。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源头上缓解劳动力减少,通过大力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2018年开始,中国对AI、大数据、自动化产业的支持明显加强,地方政府也争相布局工业互联网、智造产业园。这也是一种结构性对冲,无法增加人口那就提高人均产出。
不少人就会觉得既然人口老龄化这么严重那养老产业肯定有机会,可事实并非如此。就比如美国的全球养老院龙头公司财务表现并不稳定,季度亏损是常事。
因为养老产业是重资产运营,建筑、设施、护工成本极高,而客户是消费能力有限的老年人,价格定不高,利润空间极窄。美国能撑住,是因为完善的保险制度在背后托底。
而我国有家庭文化,绝大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这让养老产业在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由此可见养老产业在我国并没有出路。
相比之下,医疗和医药产业的受益确定性更高些。老年人增多,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需求持续增长。药企有专利保护期,垄断性强,利润率稳。
比如全球的医药巨头辉瑞、默克,在过去10年股价几倍增长,就是受益于老龄化带来的长期刚需。日本从1993到2024年,为老龄人口提供照护和医疗保健的支出上涨了 69%,背后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
但你别误以为这就等于稳赚了,不同疾病的需求差异大,比如心脑血管、癌症是典型的老龄化相关病,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
虽说劳动人口减少不一定是坏事,但对于习惯了“人多力量大”发展模式的我国来说,这就是彻底的结构性转折。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劳动力廉价、人口充足的基础上。一旦这一基础动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就成了唯一的突破口。
全球上一轮资产价格的大繁荣,其实不是因为年轻人多而是因为科技革命。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企业效率和消费模式。
而老龄化社会要想保持经济活力就要类似的技术跨越。通过AI、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可能完全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比如AI医生、个性化健康管理、自动驾驶保障老人出行,这些都能催生新一波产业繁荣。
同时,而我们普通人需要接受的是房产将不会再普涨,一线和少数二线还有支撑力但人口流出城市风险极高,过去“房子养老”的逻辑开始崩塌。
而且健康是最大财务防线,各种统计都显示,60岁以上的医疗花销中八成发生在生命最后两年,这些钱往往直接击穿家庭积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通人如果还把全部期待放在“人口红利”、“资产会一直涨”上,那只能说已经错过了时代的出口。因为宏观趋势不会因为个人没准备好而停下来,它只会照常进行。
根据2025年后老龄化加速的节奏,我们能确定的是经济与资产结构将进入长期调整期,人口红利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创新、区域分化和消费结构重塑。
经济不会因为老龄化全面崩溃,但增长方式必然改变。资产价格不会因为人口减少就全线下跌,但分化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人老钱未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慎重考虑的事情。
来源:神外一科王建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