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尔街上空,警报骤然拉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罕见公开警告美股估值过高,全球顶尖分析机构相继发布暴跌预言,一场关于美股命运的博弈正在上演。
华尔街上空,警报骤然拉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罕见公开警告美股估值过高,全球顶尖分析机构相继发布暴跌预言,一场关于美股命运的博弈正在上演。
“我预计最终会有一场80%跌幅的崩盘。”黑天鹅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创始人马克·斯皮茨纳格尔在2025年9月接受采访时语出惊人。他并非无的放矢,这位曾在多次市场危机中赚取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经理警告,美股可能在再上涨20%后迎来历史性崩溃。
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打破数十年惯例,公开指出“股票价格相当高”。这一罕见表态立刻引发市场震动,三大股指应声连跌。
---
01 预警频传,多方数据显示美股已严重高估
2025年9月,多项关键指标显示美股估值已升至历史极端水平,引发众多分析机构担忧。
巴菲特指标(美股总市值/GDP)已升至破纪录的217%,远超科网泡沫时期的190%水平。这一被股神巴菲特称为“衡量估值最佳单一指标”的数据,显著高于70%-80%的合理区间,表明股市价值与经济产出严重背离。
席勒市盈率(Shiller CAPE)同样亮起红灯,当前标普500的CAPE约为38-40,远高于历史中位数16,相当于长期均值的2.3-2.5倍。该指标通过平滑经济周期影响,更真实地反映估值水平。
短期预期市盈率(Forward P/E)也不容乐观,标普500指数基于未来12个月预期利润的市盈率约为22倍,比20年长期均值高出约35%。科技巨头估值尤为突出,英伟达Forward P/E约50倍,苹果和微软在33-37倍区间。
BCA Research首席全球策略师彼得·别列津预计,标普500指数可能下探32%,达到3750点。这一预测基于远期市盈率下降至16,以及收益下降约10%的假设。
02 历史镜鉴,美联储预警后多次应验暴跌
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公开警示股市估值过高,往往预示着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积聚。
鲍威尔此次表态打破了美联储长期以来对股市“不直接评论”的惯例。回顾过去数十年,在任美联储主席直接对股市估值提出警示的情况次数稀少,几乎可用单手计数。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发生在2000年。当时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示科技股估值虚高,此后不久便爆发互联网泡沫破裂事件,纳斯达克指数暴跌逾75%,大量初创企业倒闭。
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著名的“非理性繁荣”警告,随后几年美股虽继续上涨,但最终在2000年迎来大幅回调。
2016年与2018年,美联储官员也曾提及市场过热迹象。尽管美股当时仍延续上涨趋势,但后续均出现显著调整。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回顾这些历史案例后指出:“美联储的估值警告并非每次都会引发即时下跌,但一旦触发调整,跌幅往往显著。”
03 经济隐忧,多方因素交织埋下崩盘伏笔
当前美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引爆美股泡沫的导火索。
劳动力市场开始疲软。别列津指出,与后疫情高峰相比,职位空缺数量减少,雇佣水平下降,6月失业率已从4.0%上升到4.1%。他警告可能形成负面螺旋:失业率上升导致消费支出减少,家庭财务限制加剧,进而进一步减少招聘。
美联储政策效力有限。别列津认为,即使美联储开始降息,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有效支撑经济:美联储利率与实际贷款利率之间存在裂口,区域银行未解决的问题可能在金融条件收紧时加剧,违约数量增加将给银行带来额外压力。
过度“金融化”值得警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刘功润指出:“金融化的核心就是越来越多经济活动不再遵循‘资本-商品-资本’的增值过程,而是直接完成‘资本-资本’的增值过程。”这种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使美股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价值。
04 AI泡沫,科技股或成崩盘震中
近年来引领美股上涨的人工智能概念,正成为分析师们争议的焦点。
Stifel Financial首席分析师Barry Bannister认为,AI并非“革命性技术”。他指出:“过去80年來,牛市都是伴隨著新技術而誕生,50年代是核能、60到70年代是電腦和半導體、90年代則是網路和光纖。”
Bannister表示,生成式AI更多是在使用网络上获得的数据,“因此只能說頂級進步,而不是新技術”。他预测,基于政府增加支出和通胀压力的再现,标普500指数会在今年结束后下跌,2025年通膨抬头后,该指数恐跌25%,回到2024年初的4750点附近。
别列津也对当前技术领域的乐观态度持怀疑态度。他指出,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扭曲了市场画面,掩盖了市场整体疲弱。人工智能的潜力是真实的,但货币化可能需要数年。
当前情况让人想起互联网时代初期,当时科技公司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盈利。
05 央行独立性,鲍威尔警示背后的深层考量
鲍威尔选择此时公开警示美股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政策与政治考量。
重申央行独立性是核心意图之一。面对来自政府(尤其是特朗普时期)要求其更多关注股市表现的压力,鲍威尔必须划清界限。他强调“美联储职责不是保护股价”,正是对这类干预的明确回应。
纳入政策观察池是另一层考量。鲍威尔将“市场过热”正式纳入美联储政策判断的考量范畴,传递关键信号:当核心数据(通胀、就业)出现转折时,利率路径也可能随之转向。
从深层次看,风险提示即保护。通过提前释放信号,让市场参与者对潜在风险有所认知和准备,有助于避免未来因预期突然逆转而引发的剧烈动荡和系统性风险。
鲍威尔此举更像一位未雨绸缪的护航者,在维护央行信誉与市场稳定之间寻求平衡。
06 家庭财富,美股崩盘冲击远超投资损失
美股潜在崩盘的危险,不仅关乎投资者,更将直接冲击普通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
根据美联储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家庭通过直接持有、共同基金或退休计划等方式间接持有的股票,在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达到45%,创下历史新高。
咨询公司凯投宏观首席市场经济学家约翰·希坚斯称:“当前美国民众的股票持有率已超过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的水平。”
美国家庭资产中股票占比极高,美股一旦崩盘,将会直接冲击家庭经济状况。这种财富效应会进一步抑制消费支出,形成恶性循环。
希坚斯在给客户的报告中指出:“即便在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下,股市短期内可能继续走高,也应敲响警钟。”他同时预测标普500指数今明两年可进一步上涨,但当前股票在家庭资产中极高的占比,无疑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危险信号。
07 投资策略,如何应对潜在市场崩盘
面对可能到来的市场风暴,分析师们提出了多种投资策略建议。
别列津在预测到的下跌之前建议:减少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例,增加长期债券的份额,专注于防御性行业(公用事业、消费品和医疗保健)。他对医疗保健行业给予特别关注,因其具有价格稳定性和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结构性优势。
斯皮茨纳格尔建议采取防护性配置。他创立的Universa是一家拥有200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专门从事防范“黑天鹅”冲击,使用信贷违约掉期、股票期权和其他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在市场极度混乱时获得价值。
通常而言,投资者把这种尾部风险基金当作保险,因为它们承担的成本很小,但直到灾难降临,回报却是巨大的。
技术分析显示,标普500指数的关键支撑位在6120点附近。尽管近期出现调整,但移动平均值仍呈上升趋势。
分析师建议保持选择性乐观,将当前调整视为中期买入机会,同时对波动性保持警惕。
---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依旧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着不同往常的紧张气息。斯皮茨纳格尔的Universa基金正通过信贷违约掉期、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为其投资组合构筑防线。
而与此同时,普通美国家庭的退休账户中,股票配置比例仍高达45%的历史峰值。
美联储前主席耶伦曾言:“当股市过热时,提示风险是央行的责任。”此刻,鲍威尔的警告言犹在耳。
来源:淮都王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