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里我们在思考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9:18 1

摘要:以生命践行使命,用热血浇灌信仰,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卷上留下了不朽印记。今天是我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在这个隆重而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除了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还应当思考些什么?

曾有这样一群先辈。

他们宁愿失去生命,也要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肉身,却在革命的血雨洗礼中,淬炼出不朽的灵魂;

他们既是儿女、又是丈夫妻子,更是子女们等到白发苍苍,也永远等不来的父母……

以生命践行使命,用热血浇灌信仰,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卷上留下了不朽印记。今天是我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在这个隆重而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除了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还应当思考些什么?

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使命,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的精神丰碑。我们要把追思与敬意化为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忠诚与担当。

我们常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但真正的铭记,不应止于感动与眼泪,而是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从无名到有名。我们不仅要记住有名者,更要告慰无名者。2014年至今,我国已迎回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目前已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工作,并成功为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2021年清明节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为烈士寻亲;山东济南在全国率先成立“革命烈士寻亲中心”,创新运用DNA技术开展无名烈士寻亲工作,2021年以来,先后赴2省17市200多个村镇实地寻访,让254位“无名烈士”重归“有名英雄”。就在济南解放77周年纪念日当天,济南市为2025年寻亲成功的40位济南战役无名烈士举行立碑仪式;在山西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十多年行走在太行山,只为让散落的八路军烈士遗骸“有个家,有个名字”……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图源丨北陆强军号

这些默默的寻找,让历史的断层得以弥合。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196万余名革命烈士中,仅有55.9万名有明确安葬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余名志愿军战士长眠异国,其中许多遗骸直到近年才通过中韩合作得以归国。这不是简单的归葬,而是一个民族对“无名者”的最高致敬。

从认同到传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即便和平年代,牺牲也从未停止。在不同的岗位和战线上,总有人扛起先烈大旗,以大无畏的牺牲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

2024年全国有208名民警因公牺牲;在云南、广西边境,缉毒警察平均寿命不足41岁,许多牺牲者身份不公开、墓碑无名;在科研攻关的前沿,无数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皓首穷经。无论是23岁为救战友牺牲的王成龙,还是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他们的选择与烽火阵地上“向我开炮”的呐喊一脉相承。

英雄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身边。2022年重庆山火肆虐,无数普通人自发组成“摩托车骑士队”,在陡峭山路中穿梭,运送物资、传递工具。这场“人与火的对决”,没有军令,却有千万人响应。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中,湾东水电站的水工罗勇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他获救后说:“一命换几百命,我必须做!”……这些身影,没有战功赫赫,没有豪言壮语,但在生死关头,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牺牲”与“担当”的本质。

2022年8月重庆缙云山发生山火后,“摩托大军”志愿者凌晨向山顶运送人员与物资。摄影丨新华社记者 朱高祥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旧模样,综合国力连上新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核心技术是必须攻克的“娄山关”。当我们为“天问”探火、“嫦娥”取壤而自豪时,必须清醒地看到,2024年中国半导体产品(含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金额3.27万亿元;在光刻机、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我们仍被“卡脖子”。这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隐患。这警示我们,安全与发展不仅是领土完整,更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攻坚战,其艰苦程度不亚于红军当年攻克娄山关,需要我们拿出当年革命先辈和先烈“啃硬骨头、不怕牺牲”的干劲。

捍卫国家安全是一场不容退却的斗争。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某些大国固守零和博弈思维,推动阵营对抗。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南海、台海等问题上,挑衅行为时有发生,菲律宾船只多次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美国一些势力炒作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和中国主权底线。此外,还有巴拿马在美国施压威胁下宣布拟终止中巴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态势警示我们,居安定当思危,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一场永不松懈的长期斗争。

精神懈怠是比外部威胁更危险的敌人。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相比于有形的挑战,精神层面的“软刀子”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当“躺平”“摆烂”的杂音干扰视听,当个人利益被过度放大时,我们更需从先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中汲取能量,保持清醒和坚定。

这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悲壮英雄,而是反对那种麻木、懈怠、事不关己的精神状态。面对2025年1222万的高校毕业生总量与制造业“技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激流险滩,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比黄金更珍贵。真正的传承,是拒绝“躺平”,将力气用在攻克一道技术难题、带富一个村庄、守护一方平安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用扎实的奋斗撑起民族的未来。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传承英烈精神,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真正的致敬,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他们的价值观。

干好本职,就是最朴素的奉献。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人人都去当“主角”,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我们不必成为“英雄”,但要成为像“英雄”一样的人。一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育人初心”的传承;一名工人把每一道焊缝做到零瑕疵,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致敬;一名程序员写出稳定可靠的代码,就是在为数字中国“添砖加瓦”。我们或许无法人人青史留名,但都可以成为照亮时代的一盏灯。

图源|海报新闻

选择扎根,就是最深情的奔赴。人生有很多条路,但最值得走的,往往是国家需要的那一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盯着“北上广深”,而是主动选择奔赴西部、扎根乡村、投身制造业;多名博士放弃国外高薪,加入国产芯片攻关团队……正如一位选择扎根戈壁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所言:“这荒漠之下,埋藏着民族复兴的能源密码,这里就是我的星辰大海。”这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抉择,与革命先辈“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精神一脉相承。时代在变,战场在变,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从未改变。

主动讲述,就是最有力的守护。纪念不只是“被教育”,更应是“我来传”。但传承并非刻板复读,而是创造性转化。当90后讲解员在纪念馆里用沉浸式戏剧还原历史瞬间,当视频博主用手中的画笔让英雄形象跃然屏上,当红色故事通过Rap、Vlog等青春语态“破圈”传播……年轻人正以他们喜爱的方式,与英雄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他们不再是历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讲述者、传播者,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新的花朵。

今日中国,对英烈最好的纪念是担当,最大的告慰是奋斗。这盛世,每一天都如您所愿;这未来,由我们继续守护。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来源:潍城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