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先是播放了一段30秒的视频。视频中,一片漂亮的森林出现在大屏幕上,一个人手持摄像机在往前走,前面是一条田间小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大海。
简简周说
美国著名的脑科学和儿童教养专家丹尼尔·西格尔曾在演讲中做过一个演示。
他先是播放了一段30秒的视频。视频中,一片漂亮的森林出现在大屏幕上,一个人手持摄像机在往前走,前面是一条田间小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大海。
这段视频的配乐是优美宁静的古典钢琴曲,观众们都在这样的氛围里感受到了安宁和祥和。
这个时候,西格尔暂停了这段视频,并要求观众重新再看一遍。
还是同样的画面,森林、田间小路、大海……但配乐却换成了充满黑暗色彩的旋律,紧张且具有威胁性,似乎周围危机四伏。
通过这个演示,西格尔想要强调的是: 当你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的内在情绪就像背景音乐,会影响你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左右你的回应方式。
01.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海清扮演的妈妈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100名,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
是不是很熟悉?台词也是来源于生活,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曾经跟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妈妈早就已经不是在客观理性地教育孩子了。
她的背景音乐正在奏着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她整个人都陷入了对孩子未来的担忧里,就好像女儿一事无成、一辈子都完蛋了的画面,都已经浮现在自己眼前了。
但事实上,孩子可能仅仅只是有一道数学题暂时没有解出来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有不少妈妈对于孩子的吃饭问题非常在意,所以,常常会有妈妈追着喂,孩子拼命躲的情况出现。
在跟妈妈们沟通的时候,我常常会建议,把吃饭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吃还是不吃,吃什么,让孩子自己做主。
很多妈妈就急了,“不管用啊”,“他自己吃肯定挑食”,“他要是一直不吃怎么办”……
再继续聊,妈妈们还会说,“孩子要是吃不好饭,那营养就跟不上了,营养跟不上,以后个子长不高、经常生病,那又该怎么办?”
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背后都有很多家长的焦虑。
这些焦虑就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背景音乐。
一顿饭、两顿饭吃不好,孩子并不会怎么样,但强迫喂饭却会破坏孩子吃饭的本能,同时引起他强烈的抵触,造成长期持续的影响。
这个道理如果仔细一分析,并不难理解,可一到吃饭时候,妈妈还是会抑制不住自己想要多塞孩子两口饭的冲动。
当妈妈过多地沉浸在焦虑、恐惧的情绪里而不自知时,就很容易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带出这些情绪。
02.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天色已晚,孩子睡觉的时间到了,可他左躲右闪,就是不肯去洗漱。
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生气地训斥他一顿:“你就知道磨蹭,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
或是,不耐烦地地催促:“快点快点快点……”
又或者,威胁利诱:“如果你再不洗漱,以后睡觉的时候,我都不给你讲故事了。”
这些表达方式都带着负面的情绪,传递到孩子那里,同样也会激起他强烈的负面情绪,自然对抗也会更激烈。
即便你一时用“武力”逼他屈服了,他也会对洗漱这件事有糟糕的情绪。
下一次,他会逃避得更彻底。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 “情绪ABC理论” ,即在事件A和行为后果C之间,还有一个信念B。
简单来说就是,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行为后果的产生,一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会。
同样是孩子把一件事情搞砸了,有的父母特别焦虑,有的父母很释然,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如何解读孩子“搞砸了”这件事。
焦虑的父母会把这当成是孩子能力不足的信号,并开始为孩子的未来担忧,而释然的父母更相信这只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孩子有能力调整好自己。
持有不同信念的父母,对待孩子行为的反应完全不同。
只有当你觉察到,确实有背景音乐一样的情绪在干扰着你,你才能转变自己的思维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可惜在我们的文化中,情绪表达常常是不被认可,也不被允许的。
当你哭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劝你不要哭,难过的时候就告诉你要看开一点,就连你高兴的时候,也会有人告诉你不要得意忘形……
所以,面对汹涌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学会的处理方式,要么是压抑,要么是忽略。
慢慢地,我们就会变得不太容易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却又经常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为其所扰。
想要有效降低自己的焦虑值,就需要常常做这个功课。
洞察自己的内在情绪,也是为了能够看见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只有父母这个角色,我们还是自己。
经常性地洞察自己的内在情绪,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你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保持理性、明智的头脑,更是为了自我赋能。
你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足够的能量照顾好孩子。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