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自救:差异化下的未来裂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8:59 1

摘要:9月的最后一天,宛如一场紧张的倒计时。那些翘首以盼去年救市行动再度上演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时间的窗口越缩越窄,心中的希望之光也一点点地熄灭。这种希望落空的滋味着实不好受,毕竟有太多卖房人在熬过了漫长而惨淡的夏日楼市淡季之后,满心期待着能在国庆长假这个黄金时段,

楼市自救:差异化下的未来裂变

在楼市的风云变幻中,带头大哥缄默无声,但新一轮的救市浪潮已然汹涌来袭。

9月的最后一天,宛如一场紧张的倒计时。那些翘首以盼去年救市行动再度上演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时间的窗口越缩越窄,心中的希望之光也一点点地熄灭。这种希望落空的滋味着实不好受,毕竟有太多卖房人在熬过了漫长而惨淡的夏日楼市淡季之后,满心期待着能在国庆长假这个黄金时段,给自己的房子卖上个好价钱。然而,即便没有“带头大哥”振臂高呼,地方政府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救市的大旗。

不信?且看那一组组数据,根据中指监测显示,2025年截至9月27日,全国约200个省市(县)出台的救市政策超470条。这些政策涵盖了诸多方面,从取消限售,让房产交易的流通性得以增强;到公积金松绑,为购房者减轻资金压力;再到“以旧换新”,刺激市场的消费活力。几乎每个月,楼市都能迎来新的救市招数,犹如一场持续不断的政策春雨,试图滋润干涸的楼市大地。

救楼市,绝非某个城市的单打独斗。中央有着宏观的考量,要平衡经济发展的大局,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地方也有着自身的追求,土地财政的依赖、城市的建设发展都与楼市的兴衰息息相关。这就如同一场宏大的战役,既需要像淮海战役那样的大规模战略布局,也不能缺少灵活多变的游击战策略。

且把目光聚焦到那些挽起袖子、各显神通的地方城市。常言道:“春江水暖鸭先知。”要说在救市行动中反应敏捷、手段多样,还得数一线城市。北京早在8月初就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率先发布政策放宽限购,同时放宽公积金的使用条件,为购房者打开了一扇更为便捷的购房之门。上海紧随其后,迅速跟上救市的步伐,在楼市的棋局中落子布局。而深圳虽然反应稍慢了些,但在9月6日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加入到这场救市的大战中来。

一线城市放宽限购,这无疑是对周边城市的一次“降维打击”。它们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质的资源配套和广泛的吸引力,如同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大量的购房需求。周边城市面对这样的压力,可谓是心急如焚。就拿上海来说,新政一出,苏州立刻连夜发文,取消市区新建商品房2年限售期。然而,即便苏州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完全挽住楼市下滑的局面,二手房市场甚至出现了“踩踏”现象,价格大跌70%,这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广州在这场救市大潮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困境和应对之策。北上深出台新政的时候,广州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因为早在去年,广州就已经完全解除了限购,可操作的空间相对有限。不过,广州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另辟蹊径。9月23日,广州发布新政,针对在房地产热时期采取“竞自持”方式调控地价而产生的自持商品房,规定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可将其转为可售入市。简单来说,之前开发商手中那些只能出租不能出售的竞自持房产,如今有了重新流入市场出售的机会。这一举措虽然不能从根本上稳住房价,但至少可以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盘活存量房产,为楼市注入一丝活力。

一线城市走在了救市的前列,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在城市之间传播开来,如同病毒一般,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比如公积金付首付这一政策,就被苏州和河南省迅速借鉴采用。再比如对多孩家庭的购房补贴,有些二三线城市的力度甚至比一线城市还要高。衢州对三孩家庭购买120平米以上住房的补贴高达20万元;岳阳针对三孩及以上家庭,以所购住房20平方米的金额作为奖励,大约在10 - 20万元之间。这些城市希望通过加大对多孩家庭的购房支持力度,刺激住房消费,带动楼市的发展。

除了借鉴一线城市的经验,一些脑子灵活的地方城市还搞出了很多创新的救市举措。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上半年苏州、青岛等地相继出台落地的“低月供”购房政策,如今广西、河南也纷纷跟进,出台类似的金融产品。其中广西更是鼓励支持先购房首付、再现房按揭,延后月供偿还时间,并鼓励已购房青年群体可调换按揭款为该类金融产品。这一方式可以明显降低购房者初期的还款压力,让更多的人有能力进入楼市。再比如,江西的芜湖推出了部分产权商品住房政策,参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确定部分房源,与购房者达成一致,购房者可通过购买部分产权的方式购买住房,这大幅降低了购房门槛,堪称商业版的“共有产权房”。

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纷纷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武汉一边喊着“持续用力稳楼市”的口号,一边悄悄地研究政策,储备弹药库,随时准备跟进降首付和利率优惠政策,试图通过降低购房成本来刺激市场需求。重庆则更为直接,政府亲自下场收购存量房,在半年的时间里吞下3000多套商品房,并将其转为保障房。这一举措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楼市的库存问题,又补齐了民生保障的短板。成都将分类分片区因地制宜地推动供需平衡,针对刚性需求吸引不足的新兴七区,将持续推动配套落地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以提升这些区域的吸引力。南京玩的是房票安置,一张小小的房票打通了59个楼盘的上万套房源,让拆迁户直接冲进商品房市场选货,这一举措既加快了拆迁安置的进度,又促进了商品房的销售。

这些城市的救市操作背后,逻辑其实十分直白:与其眼巴巴地等着全国性政策的输血,不如自己先扎紧腰带,努力造血。毕竟,房子卖不动,土地财政吃紧,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谁能不心急如焚、全力以赴呢?

然而,自救的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难以定论。8月的楼市数据和社融数据并不乐观,具体有多糟糕,本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就不再细说了。总之,现在各个城市各显神通,自发地掀起了新一轮的救市热潮。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这两年的救市行动,去年的救市行动由央行和财政部领衔,就像是一条统一规划的商业街,有着明确的方向和整齐的布局;而今年的救市由各地政府各自为战,更像是一条民间自发形成的夜市街,虽然热闹非凡,但略显杂乱无章。不过,不管是商业街还是夜市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卖出东西,对于楼市来说,就是要把房子卖出去。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支持这场救市行动呢?就如同顾客去逛街,不管商业街是怎么来的,他们只关心商品是不是物美价廉。如果房价过高,超出了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即便政府出台再多的救市政策,也难以吸引顾客买单。所以,救市政策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那就是大家的收入和对收入的预期。如果大家的收入没有增加,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不乐观,那么即便像去年那样轰轰烈烈的救市行动再来一次,也不过是短短几个月的止跌回稳而已,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楼市的低迷态势。

在各城市各展神通的救市行动中,楼市在城市之间的分化也在不断加剧,甚至有可能走向彻底的割裂。有产业和人口托底的城市,政策稍微加把火,市场需求就会被点燃,房价有望率先回稳;而三四线城市由于缺乏基本面的支撑,没有强大的产业吸引人口流入,再猛的政策也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楼市陷入长期的阴跌。未来的楼市,大概率会裂变成两个平行世界。一边是北上广深杭蓉等一线城市和少数核心城市,它们凭借着城市更新和产业导入,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房价会率先回稳,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另一边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人口外流城市,哪怕政府下场收购存量房,也难以阻挡人口外流导致的长期阴跌。以后,好城市的房子将成为一种优质资产,具有保值增值的潜力;而弱城市的房子可能连砖头都不如,只能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所以,别再问楼市什么时候回暖了,答案其实早就写在地方自救的差异化答卷里:能抢到人的城市,房子永远不愁卖;不能抢到人的城市,怎么补贴也填不满空城。从今往后,楼市再没有统一的剧本,各个城市将各自走向自己命运的终点。

来源:纪录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