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要回到1963年深秋,11月12日,矿厂的发薪日如期而至。
1984年秋末,张家口一处工地,黄土翻起,冷风直灌工棚。
那会儿一股怪味从坑里涌出,工人当成陈年垃圾,没太在意。
等到铁锹碰到硬物,露出一段带发的颅骨,所有人都不敢作声。
警察随即封控现场,勘查、取样、拍照,按程序一步不漏。
据随后通报,比对失踪人口档案与现场特征,身份大致明确。
那是一位在1963年失踪的会计,名字叫李杨,隶属当地矿厂。
彼时要回到1963年深秋,11月12日,矿厂的发薪日如期而至。
按惯例,会计从银行取回现金,再在车间逐一发放到位。
这天李杨没出现在账房,现金也未送到,厂区立刻炸开了锅。
“她不会为这一点钱走。”上司,拦住了越滚越猛的指责。
反过来流言更易传播,因为数字冰冷,也因为人心多疑。
数字不小,据当年的账目,工资总额为16187。9元。
对普通工人,这是沉甸甸的一袋钱;对老到的会计,不至于动心。
此前数月,李杨逛街买衣,和一户做服装的小店夫妇熟络起来。
店主叫乔世觊,夫妻打理门面,生意一般,却热情周到。
据邻里回忆,三人时常寒暄,偶尔还会相约尝个面馆。
转而拉回1984年的调查,警方沿着旧门牌逐户走访。
他们查到,这处住过乔世觊一家,时间正当1963年前后。
民警上门却发现屋内人去屋空,乔世觊被发现服毒,已不及施救。
这一下,案情的重心发生偏转,办案组把注意力放到其家属。
其后,乔世觊的妻子被带到派出所,口述断续,仍能拼起当年片段。
“是他起的意,我记不清了。”她这么声音发抖。
调查要落到事实链条,时间又跳回案发那天。
11月12日傍晚,李杨从厂区往家,沿着老街拐进了小巷。
据供述,两人借买菜之名把她喊进屋,热腔迎客,像寻常朋友。
末了门一合,气氛骤变,乔世觊用预藏的工具袭击李杨。
此后他们匆匆清点现金,据称就是那笔16187。9元的工资款。
等到夜深,夫妇在屋内挖坑,把遗体埋在最不惹眼的一角。
再往后,岁月像灰尘落定,房子转了手,线索也随之沉入土里。
21年间,厂里偶有人提起“携款潜逃”,更多是摇头叹息。
等到1984年工地一锹下去,埋得再深的传言,也被掀了盖。
警方据此复盘失踪、现场、住户变更、口述供词,环环相扣。
严格说来,关键转折有两处,一是出土,一是自杀引疑。
前者把侦查从“人”引向“地”,后者把怀疑从“钱”锁到“心”。
另一个对照也清楚上司的笃定与流言的轻率,截然相反。
有人凭想象评断一个人,有人凭共事与信任坚守底线。
宏观这是现金发薪制度风险的一个样本。
彼时银行取现、人工发放,高额现金集中在个人手里。
一旦路线上被盯住,补给与护送都谈不上,风险难以甩开。
微观是一次以“朋友”作幌子的接近,贪念擅自合围。
更有说服力的是,时间并未让真相松动,反而把每个环节钉牢。
档案留痕,住户可查,口述能互证,地点与年份互相咬合。
据此,李杨的名誉被还了回来,工友们大概也不再误会她。
等到矿厂再谈起那年的发薪日,话题不再停在“钱”,而是停在“人”。
她的谨慎、她的职责,以及她遭遇的不幸,才被郑重提起。
转年又转年,城市翻新,老巷改道,工地换了围挡颜色。
但一个简单的常识被悄悄修正判断人,不能靠想象。
末了再回到那天的傍晚与那条小巷,风刮得很冷。
如果有一条更安全的发薪线路,或者一程护送,故事或许改写。
历史不能重来,能做的只是在每次回望时,把轻率的指责放下。
让那笔工资回到账上,让那个人回到她应有的位置。
来源:爱吃瓜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