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这太荒谬了!”镜头前,英伟达CEO黄仁勋笑着摇头。当主持人提及“中国芯片落后美国两三年”的传闻时,他抬手比划道:“拜托,现在只差几纳秒!”——这个计量单位,是秒的十亿分之一。
“有人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这太荒谬了!”镜头前,英伟达CEO黄仁勋笑着摇头。当主持人提及“中国芯片落后美国两三年”的传闻时,他抬手比划道:“拜托,现在只差几纳秒!”——这个计量单位,是秒的十亿分之一。
一、芯片巨头的“正名宣言”
在最新播客节目中,黄仁勋接连粉碎了关于中国芯片的三大谣言:
❌ “中国造不出AI芯片” → 实际:中国制造能力全球瞩目
❌ “中国没有制造能力” → 实际:“中国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制造”
❌ “落后美国两三年” → 实际:“只差几纳秒,必须去竞争”
我那位在半导体行业工作了十五年的师兄看到这段视频后,连夜在群里感慨:“这就像赛车场上,头名说后车只差半个车身,真正的尊重来自对手的肯定。”
二、“纳秒之差”背后的大国博弈
黄仁勋为何此时发声?不得不说,这与他呼吁“美国政府允许美企在华竞争”紧密相关。他直言:通过技术扩散才能“最大化美国的经济成功”。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中国市场——英伟达此前占据中国95%市场份额,但华为昇腾910B芯片已开始批量交付,百度、阿里等巨头也在猛攻自研芯片。我同事的丈夫所在科技公司,上月刚把服务器换成了华为昇腾系列,“性能差距比想象中小,价格却便宜三成!”
三、中国芯片的突围之路
制造能力被低估
“说中国没有制造能力?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黄仁勋这句话道破天机。我参观过苏州的芯片封装厂,全自动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每分钟完成数百次精准操作,连美国客户都竖起大拇指。
人才储备成王牌
“中国工程师+996=芯片界‘猛兽’”。虽然996模式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支研发大军的战斗力。隔壁邻居家的儿子博士毕业就加入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他说的很实在:“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国产芯片不再受制于人。”
自主生态加速成型
华为已制定到2027年的芯片路线图,目标直接瞄准国际顶尖水平。更聪明的是,这些系统针对中国自研软件栈优化,正在构建独立于CUDA的生态圈。
四、普通人的芯片机遇
当芯片竞争白热化,相关领域薪资水涨船高。我表妹今年放弃互联网大厂Offer,选择了某芯片设计公司:“虽然起薪低10%,但期权更丰厚,行业天花板也更高。”
关注这些信号,你可能抓住下一波红利:
✅ 国产替代产业链(材料、设备、设计)
✅ 开源芯片架构研发
✅ 半导体细分领域(车规级芯片、AI加速器)
五、清醒认知比盲目欢呼更重要
黄仁勋的“几纳秒”比喻令人振奋,但从业者心里都清楚:这“几纳秒”可能需要千百次技术突破才能跨越。就像我采访过的一位晶圆厂工程师说的:“我们在追,别人也在跑,关键是不能掉队。”
今天看到华为昇腾910B与英伟达芯片的对比测试报告,突然理解黄仁勋的紧迫感——当追赶者速度足够快,领先者唯一的优势就是不断加速。
你怎么看国产芯片的未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关注并转发,抽10人送《芯片战争》纸质书)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快科技等权威报道,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侠叔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