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有妙招,这样种既能高产又简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56 1

摘要:到了小麦种植的季节喽,如何种植既能高产又能少生病,接下来小编简单的给大家唠叨一下,希望能有帮助!

到了小麦种植的季节喽,如何种植既能高产又能少生病,接下来小编简单的给大家唠叨一下,希望能有帮助!

小麦种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和品种特性,从选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科学管理,以下是关键种植技巧的总结,适合不同地区参考

一、选种与种子处理:打好高产基础

1. 因地制宜选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选种:北方冬麦区选抗寒、耐冻品种(如济麦、周麦系列);南方春麦区选早熟、耐湿品种(如扬麦、川麦系列)。

优先选抗病(锈病、白粉病)、抗倒伏(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的高产品种,避免连作同一品种导致抗性下降。

2. 种子预处理

晒种:播种前1-2天晒种,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可提前1-2天发芽)。

拌种/包衣:用杀虫剂(如吡虫啉)+杀菌剂(如咯菌腈)拌种,防治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和苗期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包衣种子可直接播种。

二、整地与基肥:创造适宜生长环境

1. 深耕细耙,改善土壤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蓄水保肥能力),耙平地表,清除秸秆、杂草,使土壤疏松细碎,避免“坷垃”影响出苗。

黏重土壤可掺沙土改良,沙质土壤多施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亩)提升保水保肥性。

2.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小麦与玉米、豆类、蔬菜等轮作(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减少病虫害和土壤养分失衡,豆类作物可固氮,提升土壤肥力。

3. 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化肥”结合: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200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15-15-15)40-50公斤,缺锌地块可加硫酸锌1-2公斤,翻耕前撒施,确保养分均匀入土。

三、播种:把握时间与密度,确保苗齐苗壮

1. 适时播种

北方冬小麦:华北地区(河北、山东)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日均温15-18℃),太晚易导致越冬苗弱,太早易旺长倒伏;

南方春小麦:2-3月播种(日均温5℃以上),避免倒春寒影响出苗。

2. 控制播种深度与密度

深度:3-5厘米为宜,土壤墒情差可稍深(5-6厘米),墒情好稍浅(3-4厘米),过深出苗慢、苗弱,过浅易受旱或冻害。

密度: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调整:

冬小麦:亩播量15-20公斤(每亩基本苗20-30万株),肥力高、分蘖力强的品种可适当稀播;

春小麦:亩播量20-25公斤(基本苗30-40万株),生长期短,靠密度增产。

3. 播种方式

推荐机械条播(行距20-25厘米),出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撒播需注意播后覆土镇压,避免种子外露。

四、水肥管理:分阶段精准供给

1. 苗期(分蘖期):促根壮苗

浇水:播种后若土壤干旱(手握土不成团),及时浇“蒙头水”,确保出苗;苗期墒情适中(土壤湿度60%-70%)可不浇水,过湿需排水,防止烂根。

追肥:弱苗、基肥不足地块,亩追尿素5-8公斤,促进分蘖;壮苗可不追肥,避免旺长。

2. 拔节-孕穗期:重施拔节肥

这是小麦需肥需水高峰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氯化钾5-8公斤,促进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干旱时及时灌溉(拔节水、孕穗水),缺水易导致小穗退化。

3. 灌浆期:防早衰,增粒重

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增强光合作用,防止叶片早衰;高温干旱时少量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倒伏。

4. 注意防涝

雨季及时疏通排水沟,避免田间积水,否则根系缺氧易烂根,加重病害(如赤霉病)。

五、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1. 常见病害及防治

锈病/白粉病:叶片出现黄褐色锈斑或白色粉状物,发病初期用三唑酮、戊唑醇喷雾防治,连喷2次(间隔7天)。

赤霉病:抽穗扬花期遇阴雨易发病,提前用氰烯菌酯、咪鲜胺喷雾预防,重点喷穗部。

纹枯病: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苗期至拔节期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喷淋茎基部。

2. 常见虫害及防治

蚜虫/麦蜘蛛: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黄,用吡虫啉、阿维菌素喷雾,注意叶片背面均匀喷施。

地下害虫(蝼蛄、蛴螬):播种前用辛硫磷拌毒土撒施,或生长期用敌百虫灌根。

粘虫/麦叶蜂:幼虫啃食叶片,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幼虫3龄前防治。

3. 农业防治措施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寄主;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避免病菌虫卵残留;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性,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六、田间管理:控旺防倒,提高产量

1. 控旺长

苗期或拔节前若出现旺长(叶片浓绿、植株过高),可亩用15%多效唑50-6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抑制节间伸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2. 中耕除草

苗期结合中耕松土除草(深度5-7厘米),破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杂草较多地块,可在小麦3-5叶期用苯磺隆、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喷雾(严格按说明使用,避免药害)。

3. 防倒伏

除控旺外,还需注意:避免氮肥过量、密度过大;风雨天气前减少浇水;选用抗倒伏品种,倒伏后及时人工扶直,避免重叠腐烂。

七、适时收获与储存:保证品质和产量

1. 收获时机

小麦进入蜡熟末期(籽粒变硬、颜色变黄,茎秆基部2-3节仍带绿色)时收割最佳,此时千粒重最高,产量和品质最优;过早收获籽粒不饱满,过晚易落粒、穗发芽。

2. 收获方式

机械收割效率高,注意调整收割机速度,减少落粒损失;人工收割后需及时晾晒脱粒。

3. 储存要点

麦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方可入库(晒至用牙咬麦粒清脆作响),储存于通风干燥处,地面铺防潮垫,定期检查,防止霉变或虫害(可拌入少量防虫药)。

八、注意事项:因地制宜调整管理

北方冬麦区:越冬前浇“封冻水”,提高抗寒能力,确保安全越冬;春季返青期根据苗情追肥浇水。

南方春麦区:重点防湿涝,做好开沟排水,避免根系缺氧;生长期短,需早施追肥,促进早熟。

盐碱地种植:选耐盐碱品种,播种前施石膏改良土壤,苗期多中耕,减少返盐危害。

通过以上技巧,结合当地实际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调整,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来源:科学种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