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老师的新家视频一镜到底,镜头扫过三米长的缅甸黑胡桃木茶几,网友弹幕瞬间刷屏:像给爷爷办后事。
“花150万把家装修成‘祠堂’,评论区吵翻天:有钱人的审美真的这么离谱?”
胡老师的新家视频一镜到底,镜头扫过三米长的缅甸黑胡桃木茶几,网友弹幕瞬间刷屏:像给爷爷办后事。
有人把截图发到小红书,三小时点赞破十万,转发语清一色“救命,这真的不是灵堂吗”。
争议点卡在颜色。
墙面是深棕护墙板,顶灯2700K暖黄光,照得红木更红,拱形门洞像墓道,连智能窗帘都是墨绿绒布。
设计师团队赶紧甩出平面图,说这叫“新东方主义”,灵感来自安缦法云,黑胡桃木是FAS级,一立方两万八。
网友不吃这套,把杭州安缦同款别墅照片贴出来,人家留白+灰白石,瞬间把胡老师家衬成“棺材本”。
真正戳肺管的是价格。
家装协会刚出的年报,同面积豪宅装修均价110万,胡老师直接干到150万,多出的40万全砸在“看不见”的地方。
德国JUNG的隐藏式布线,单一路轨两千二;厨房岩板是意大利Laminam,一块3×1.5米,运费比砖贵;连马桶都是奈良YKK AP定制,陶瓷体里嵌了银离子,杀菌报告晒了七页。
有人算了一笔账,把这些“收藏级建材”全扒掉,房子立刻跌回90万档次,等于40万买了“自我感动”。
更尴尬的是,她买碗买疯了。
餐边柜里叠着四百多只手工杯碟,每只均价三百,标签还挂着,像博物馆库房。
心理学博主隔空喊话:这是典型的“补偿性消费”,童年物质受限的人,长大后会用数量填洞。
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派:一派心疼“原来富姐也有窟窿”,一派冷笑“她爸妈给她全款买680万房子,限制个鬼”。
房产中介出来添火,说小区是“艺术家定制组团”,同户型去年才560万,今年涨到680万,靠的就是“人设溢价”。
言下之意,胡老师把房子装成什么样都赚,反正下一位买主买的是“艺术家同圈层”标签,不是地板颜色。
这话一出,刚需年轻人彻底炸了:原来我们嫌丑,人家在玩股票。
胡老师最后发了一段静音视频,镜头对准茶几上一只宋代建盏,配文只有一句:“我花钱买的是时间。”
有人读懂了:那些深色木头、古董瓷器、隐藏布线,是把“以后翻修的时间”一次性买断,她不用和装修队扯皮,不用在建材市场砍价,等于花40万买余生清净。
反对者继续甩数据:中国住宅平均8年就敲掉重来,150万装修撑死陪你到45岁,摊下来一年五万,比租豪宅还贵。
吵了七天,微博投票56%的人站“她爱咋花咋花”,但底下最高赞评论是:“可以丑,别吹高级。”
一句话把“审美自由”打回原形:你可以不迎合大众,但别指望大众鼓掌。
胡老师顺势预告直播课,要教“功能性收藏”,报名费299,两小时名额秒光。
有人酸“割韭菜”,也有人佩服:她把被骂的流量直接变现,比大多数网红高级。
事件最吊诡的地方在这儿。
普通人以为她在晒装修,其实她在预售“艺术家人设”;网友以为自己在吐槽,其实帮她完成了精准用户筛选。
那40万溢价,一夜之间成了广告费,比投DOU+划算多了。
所以,再看到“老气横秋”的豪宅,别急着笑,也许人家早算过,骂声就是回款提示音。
来源:有趣的蛋糕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