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几纳秒论”炸锅!中国芯片真的快追上美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9:50 1

摘要:“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那些说落后两三年的说法太荒谬!”近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播客节目中的表态,瞬间在科技圈引发热议。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领军者,这位“芯片大佬”的评价既打破了外界对中国芯片的刻板印象,也让中美芯片竞争的真实态势成为焦点。

“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那些说落后两三年的说法太荒谬!”近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播客节目中的表态,瞬间在科技圈引发热议。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领军者,这位“芯片大佬”的评价既打破了外界对中国芯片的刻板印象,也让中美芯片竞争的真实态势成为焦点。

黄仁勋的发言并非空穴来风。在9月26日发布的节目中,他明确驳斥了关于中国芯片的三大谣言:“说中国永远造不出AI芯片太荒谬,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所谓落后两三年的说法更是不实,实际差距仅几纳秒”。在他看来,芯片产业是充满活力的高科技领域,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激烈的内部竞争,研发与制造潜力极强,这也是他呼吁美国政府允许科技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核心依据。

这番表态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近年实打实的突破。在设计领域,华为海思昇腾910B AI芯片性能已达英伟达A100的80%,特定推理场景表现更优;长江存储192层3D NAND闪存实现量产,技术跻身全球第二梯队[__LINK_ICON]。制造端,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达95%,通过DUV多重曝光技术实现7nm芯片量产,已为国内头部企业供货;华虹半导体在55nm BCD工艺领域更是做到全球领先[__LINK_ICON]。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进展更显亮眼,徐州天科合达实现8英寸碳化硅晶圆量产,华为与中科院合作的氧化镓衬底技术将功耗降低60%,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__LINK_ICON]。

黄仁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早有体现。他曾多次强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英伟达已为中国市场服务30年,2024年即便面临出口限制,仍通过合规的H20芯片实现120亿美元销售额,占全球营收的13%[__LINK_ICON]。在他看来,未来两到三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美国企业若因政策限制错失这一市场,将面临收入损失、税收减少及就业机会流失的多重打击[__LINK_ICON]。这种判断源于中国市场的活力——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150多万开发者基于英伟达平台进行创新,这些都构成了技术突破的基础。

不过,理性看待“几纳秒论”,需要认清差距与优势的辩证关系。从客观数据看,中美在核心技术环节仍存在差异:美国已量产3nm芯片,中国最先进的量产工艺为14nm,7nm处于试产阶段;光刻机领域,ASML的EUV可支持3nm工艺,上海微电子仅能量产90nm设备,代差明显[__LINK_ICON]。核心设备与材料方面,美国企业占据全球42%的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中国设备自给率不足10%,高端光刻胶90%依赖进口[__LINK_ICON]。这些短板导致中国在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掌控力仍显不足。

但黄仁勋用“几纳秒”形容差距,本质是在强调中国芯片的追赶速度与潜力。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升级,反而成为技术突破的“催化剂”:中芯国际计划2025年将7nm产能占比提升至20%,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在3nm GAA晶体管结构上取得关键突破,华大九天推出国内唯一可支撑超大规模存储芯片量产的全流程EDA解决方案[__LINK_ICON]。市场反应同样印证了这种潜力,9月24日芯片主题基金单日涨幅达4.77%,资金对产业前景的信心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的表态也暗藏英伟达的战略考量。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已让英伟达计提55亿美元季度费用,而中国市场占全球AI芯片市场的30%-40%,若长期缺席将动摇其市场主导地位[__LINK_ICON]。更关键的是,华为昇腾、寒武纪等本土企业的崛起已形成竞争压力,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计算芯片市场的出货量占比虽仍达70%,但份额已出现松动[__LINK_ICON]。正如业内分析所言,他呼吁开放竞争,既是看中中国市场的“蛋糕”,也是怕长期封锁逼出真正的竞争对手。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一场零和游戏。”黄仁勋在回应中方调查时的这句话,或许点出了芯片产业的本质规律。中国芯片产业诚然面临设备、材料、生态构建等多重挑战,但从黄仁勋的“几纳秒论”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外部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认可,更是产业突围的清晰路径——以人才为基、以创新为核、以市场为导,在开放竞争中补齐短板。

这场芯片竞赛没有终点,差距或许客观存在,但追赶的态势已然形成。正如黄仁勋所承认的,中国芯片的潜力正在加速释放,而这种潜力,正是产业最硬的底气。

来源:文章分享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