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到了退休年纪,常常怀念起儿时的老家。那是一片熟悉的土地,一口老井、一条小路、一棵老槐树,承载着少年时的记忆与乡愁。于是,不少退休老人心生念头:老了,回农村养老吧,清静自在,空气新鲜,还能种菜养花,多好。
很多人到了退休年纪,常常怀念起儿时的老家。那是一片熟悉的土地,一口老井、一条小路、一棵老槐树,承载着少年时的记忆与乡愁。于是,不少退休老人心生念头:老了,回农村养老吧,清静自在,空气新鲜,还能种菜养花,多好。
可真当他们兴冲冲回去住上一阵,就会发现,现实和想象完全不同。乡愁是温暖的,现实却是冷的。很多农村已经不是他们记忆里的那个村子,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热闹不在了,人情淡了,生活不便了,“回农村养老”看似美好,实际很难。
王大叔在市里当了一辈子工人,退休后觉得城市生活太吵闹,就回到老家村子里。刚开始,他满心欢喜,每天晨雾里散步、田埂上溜达,还和邻居聊天。但过了几个月,他渐渐感到不适应:看病要跑十几公里到镇上,买菜也得骑电动车到集市;晚上村子黑漆漆,连个像样的路灯都没有;年轻人都外出,村里只剩老弱病残,谁家有点事,大家都自顾不暇。王大叔感叹:“回来了才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是空气和菜地,还有便利和安全。”后来,他又回到城市,住在儿女小区附近,虽然房子小,但买菜就下楼,生病有人陪,才觉得心里踏实。
张阿姨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她在机关单位退休后,把城市的房子交给儿子住,自己回乡下老宅子修缮一新,打算过上“田园牧歌”的日子。可没想到,刚住两个月,风湿病复发。去县医院路途遥远,还要自己搭车,儿女也不在身边,心里很落寞。她说:“在城市时身体还挺好的,怎么回到老家反而老毛病都来了?”她后来想明白了,城市虽喧闹,却有医疗资源,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社交圈子,有生活便利;农村虽有田园风光,但缺少配套、缺少照应,一个人容易陷入孤独和不便。
我们这一代人,对农村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小时候,家家户户门敞着,左邻右舍亲如一家,谁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田里播种收割,热闹非凡;春节庙会、秋天集市,生活有滋有味。可如今的农村,已经变了模样。年轻人走了,孩子上学去了,村里只剩几户老人,白天安静得能听到鸡叫,晚上漆黑得只剩蛙声。你带着美好的回忆回去,却发现现实里,乡愁不再是乡愁,反而是一种落差感。
退休后最大的需求,不只是空气新鲜和菜地宽敞,而是生活的便利、医疗的保障、社交的圈子和精神的慰藉。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些。你想看病,医院远;你想和人聊天,邻居各忙各的;你想上个老年大学,村里没有;你想晚上散步,路灯昏暗,安全堪忧。久而久之,这种孤独和不便会消耗你的身体和心情。
刘奶奶曾经说过一句话:“回老家养老,就像回到了记忆里,但日子不是记忆,是现实。”她退休后在村里待了半年,开始时觉得好,种菜、养鸡、晒太阳,可后来觉得孤单,没有儿孙在身边,出了点小病没人送医,夜里也不敢独自出门。她才意识到,自己年纪大了,最怕的是突发状况,农村并不适合这种生活。于是她回到城里,在老年活动中心报了舞蹈班,认识了一群新朋友,日子反倒更有滋味。
我们常说,故乡是远方。年轻时向往城市,年老时怀念农村,可真正适合老年人的,不一定是农村。人老了,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和被照顾感;其次是社交和便利;再其次才是田园与怀旧。回农村养老看似浪漫,实则考验的是你对现实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照料能力。
当然,也有人回农村过得很好,那多半是身体还硬朗、儿女就在附近、村里配套稍好,还有熟悉的朋友圈子,这样才不会孤单。但大多数老人,一旦回去,面对的将是医疗不足、生活不便、情感孤独。
所以,当退休老人真去老家转一圈,就会发现“回农村养老”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适合。怀旧可以,短期居住可以,真要长期落脚,还需谨慎权衡。生活不是诗,养老不是梦,老年人的安全、便利、医疗、社交,才是第一位的。
人到暮年,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归宿。有人在城市的小区里,三五老友相约晨练、买菜、下棋,虽然喧闹,却有人气;有人在儿女家附近,能随时求助、看病方便;有人在社区养老院,有护理、有娱乐、有饭菜。相比之下,农村的田园生活虽美,却往往只是短暂的慰藉,而非长久的依托。
这并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提醒我们:养老是现实问题,不能只凭记忆与情怀决定。适合年轻时短住、偶尔小聚、种种菜、散散心,却不一定适合年迈时长期落脚。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盲目“回乡养老”,也不会对城市养老心存排斥。真正的智慧,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平衡:想念老家时,回去住几天、散散心、重温记忆;想过安稳日子,就留在有配套、有照应的地方。这样,我们既不辜负乡愁,也不辜负晚年。
愿每个退休老人,都能在现实与情怀之间,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来源:怀孕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