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最初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对脊髓损伤后的一系列并发症也有积极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最初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对脊髓损伤后的一系列并发症也有积极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SCS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更多体现在:通过改善神经功能、增加感觉运动活动、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打破继发性并发症的恶性循环,从而起到预防或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效果。
下面我们针对您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神经性疼痛
· 作用机制:SCS的经典作用。它通过植入电极向脊髓背柱发送低强度的电脉冲,干扰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闸门控制理论”),并可能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
· 预防作用:有效控制急性和慢性神经性疼痛,可以预防因长期疼痛导致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药物依赖等二次问题。良好的疼痛控制也为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奠定了基础。
2. 肌张力障碍(痉挛状态)
· 作用机制:SCS可能通过激活脊髓内的抑制性环路,下调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肌肉的过度紧张。一些新型的SCS模式(如背根神经纤维刺激DRG-S)对缓解痉挛有更针对性的效果。
· 预防作用:
· 直接减轻痉挛:改善肌肉的僵硬和不受控制的抽搐,提高舒适度。
· 预防挛缩:长期严重的痉挛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缩短,形成关节挛缩。减轻痉挛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挛缩。
· 改善功能:降低痉挛可以使残存的自主运动更容易进行,方便护理(如穿衣、清洁)。
3. 大小便障碍
· 作用机制:排尿和排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骶段。SCS(特别是针对骶骨区域的刺激)可以调节支配膀胱和肠道的自主神经,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可能促进肠道蠕动。
· 预防作用:
· 膀胱方面:改善排尿,减少尿潴留,从而预防尿路感染;同时可能增加膀胱容量和控制能力,减少尿失禁。
· 肠道方面:促进规律排便,预防便秘和粪便嵌塞,降低肠梗阻风险。
· 整体健康:有效管理二便,能极大降低因长期导尿或尿路感染引发的肾衰竭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4. 血压异常(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 作用机制:脊髓损伤(尤其是胸6水平以上)常导致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D),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血压波动。SCS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助于稳定血压。
· 预防作用:显著减少AD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预防因突发性严重高血压导致的中风、癫痫或死亡风险。
5. 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静脉血栓、骨折
这四者密切相关,SCS对它们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间接的,但意义重大。
· 核心机制:促进肌肉活动和增加承重。
· 肌肉萎缩:SCS,特别是用于运动功能恢复的硬膜外电刺激(EES),可以激活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网络,直接引起下肢肌肉收缩。即使是不足以站立的微弱收缩,也能极大地减缓肌肉萎缩的速度和程度。
· 骨质疏松:骨骼的健康依赖于机械负荷(承重)。长期不活动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引起骨质疏松。SCS辅助下的站立或踏步训练,将负荷重新施加于骨骼,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减缓骨密度流失,从而预防骨质疏松。
· 静脉血栓(DVT):下肢肌肉的“泵”作用对于促进静脉血液回心至关重要。肌肉瘫痪后,泵作用消失,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SCS诱导的肌肉规律性收缩,能有效模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 骨折:这是上述作用的最终体现。通过预防肌肉萎缩(维持对骨骼的保护和支持)和骨质疏松(增强骨骼强度),从根本上降低了因轻微外力或甚至无外力作用下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总结与展望
重要提示:
1. 个体化差异:SCS的效果因人而异,取决于损伤的平面、严重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病程以及刺激参数的选择。
2. 综合治疗的一部分:SCS不是万能的,它应该被视为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必须与规范的康复训练、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精心护理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预防并发症的功效。
3. 技术快速发展:目前的SCS技术,特别是用于运动功能恢复的EES,仍处于发展和临床研究阶段,但前景非常广阔。
总而言之,脊髓电刺激通过其多靶点的神经调控作用,为预防和管理脊髓损伤后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综合性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瘫痪-失用-并发症”的恶性循环,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门诊三楼310诊室
来源:景福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