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相黄歇挖通淤塞的河道,江水不再乱闯,人们叫它黄浦江,"申"字便刻进了地名里。
六千年前,这片滩涂就有人撒网。
春秋战国时,吴越楚的旗子轮流插在泥地上,渔民把竹栅插进海里,
潮涨潮落间,"扈"成了"沪"的根。
楚相黄歇挖通淤塞的河道,江水不再乱闯,人们叫它黄浦江,"申"字便刻进了地名里。
1292年,元朝官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来,
县衙就立在十六铺的鱼腥味里。
吴淞江的泥沙越积越多,大船改停上海浦,码头的号子喊了几百年,
棉线纺成的布从这里运向全国。
1843年的炮声打破平静。
《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洋人的船就挤进来,外滩的领事馆和码头一起长高。
竹栅早被钢铁替代,
但潮水涨落的节奏没变,就像那些埋在地下的根,从未真正离开。
今儿,跟诸位聊聊上海的特产……
上世纪90年代末,松江仓桥镇副镇长钱培华力推梨树种植,
以“仓桥牌”商标为号,引港资、调结构,终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其果型圆润如珠,皮薄肉细,汁多味甜如蜜,可溶性固形物达13.2%。
最妙在鲜食,一刀切开,
雪白果肉沁出清冽甜香,夏日解暑胜过冰饮。
若做水晶梨冻,Q弹如雪,配巧克力枝,更是网红甜品新宠。
始于唐贞观年间魏征为母熬制止咳良方,
经上海老城隍庙朱品斋、永生堂、德甡堂三家百年老号合并传承,
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
其形如琥珀,入口甜而不腻,
松脆如酥,含杏仁、川贝等十四味中药,兼具药效与甜润。
最佳吃法是含化,让药香与梨香在舌尖缓缓化开,比直接吞咽更显滋味层次。
这糖不是普通零嘴,是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
既治了咳嗽,又甜了岁月。
老上海人常说:“秋燥吃梨膏,胜过喝参汤”,这口甜,是历史的甜,更是生活的甜。
唐宋“苏湖熟,天下足”时,它已是漕粮主力,明清更成贡米,香梗薄稻名动宫廷。
近代陈永康选育老来青,产量高、米质优,风靡江浙沪。
米粒饱满如珠,半透明似凝脂,蒸后油光润泽,
软糯弹牙带清甜,冷饭不硬更显奇。
最妙是农家土灶慢煨,米香裹着柴火气,一口穿越千年农耕史。
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十一携一袋新米,尝的是历史,品的是乡愁,这口江南味道,比任何特产都实在。
光绪二十六年,高桥镇赵家妇创“塌饼”,
后因家道中落提篮售于茶肆,得名“松饼”。
黄金娣改良配方,周正记以“起首老店”立招牌,全盛时十八家饼铺林立,松饼由此走出高桥,名扬沪上。
酥皮十二层如纸薄,全凭水油面与油酥面三擀三卷,猪油起酥,
豆沙馅需文火炒至“握可成团,触之即散”。
入口酥松化渣,甜香不腻,冷吃热品皆宜,
尤以刚出炉时最妙,轻咬一口,酥皮簌簌落,豆沙绵密涌舌尖。
今为沪上非遗,镇内2元/只,市区专柜亦存。
十一携几盒归,咬开的是百年手艺,嚼不尽的是老上海的烟火气。
始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
浙江海盐商人萧卫国在莘庄开办“萧鼎丰”作坊,后迁奉贤南桥。
相传奉贤官员返京携腐乳赠同僚,众人称奇,
商人纷至沓来,店家悬“进京腐乳”匾,名声大噪。
如今鼎丰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列上海市非遗,产品远销海外。
其红腐乳色泽如玛瑙,质地细腻油润,咸甜平衡,
酒香豆香交融,甜而不腻。
玫瑰腐乳添玫瑰香,糟方浸酒糟,软糯中带微醺。
辣度轻微,适合炒菜炖肉,如南乳排骨,肉酥汁浓,或涂面包,外国人赞为“东方奶酪”。
最妙是腐乳焖肉:
五花肉炒后加腐乳汁,小火慢焖收干汤汁,糖提鲜,肉香混腐乳香,入口即化,
是上海人童年的“下饭神器”,十一必带的“上海味道”。
咸丰二年,枫泾丁氏兄弟在张家桥开酒肆,生意惨淡。
丁娘子误将药材混入蹄膀,大火收汁竟烧出油亮酥嫩的丁蹄,自此“丁义兴”名声大噪。
这蹄子只选枫泾杜种猪后蹄,
经八道工序锤炼:三文三旺柴火焖煮,百年老卤循环提味。
热吃酥而不烂,冷食喷香如蜜,皮松肉嫩,汤卤醇厚,甜中带鲜,久吃不腻。
最妙在“老卤”,
每日添新料不换汤,越熬越香。
咬一口,便咬住了江南的烟火气与百年匠心,让人直想连骨头都嗦干净。
诞生于1959年国庆献礼潮。
其前身为1943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的“ABC米老鼠糖”,
商人冯伯镛尝了英国牛奶糖后仿制,用米奇图案走红,
后因“崇洋”被弃,改白兔跃立,成就国民符号。
这糖约3厘米长,圆柱形,裹可食米纸,咬开是浓醇奶香,甜而不腻,弹性足似嚼云。
七粒奶糖抵一杯牛奶,原味最经典,越嚼越香,像含着流动的晨雾。
老味道换新装,仍让几代人想起童年,
这糖不是零食,是时光的甜,嚼一口,连岁月都软了。
诞生于1930年代,由郭瀛洲在城隍庙首创。
他改良茴香豆工艺,加入进口香精与糖精,定制紫铜锅提升色泽,终成“冰糖奶油五香豆”。
后改名“城隍庙五香豆”,
成为上海非遗名片,曾招待西哈努克亲王、英国女王等贵宾。
其特点鲜明:
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入口咸甜交织,软中带硬,奶香馥郁。
传统做法需用余姚青皮豆,经清水锅、糖水锅双锅煮制,
撒盐后不断翻动,待豆皮泛盐花,晾凉即成。
含豆30秒后咬开,甜香在舌尖绽放,细嚼至糯化,咸甜余韵绕喉,
是“不尝五香豆,枉来大上海”的味觉密码。
诞生史可追溯至1926年普陀区悦来芳,
其创始人陈善卿首创“前店后工场”模式,
将高桥松饼的酥皮工艺与鲜肉入馅结合,经柏油桶改煤炉现烘,
成就了“酥到掉渣、汁水四溢”的经典口感。
慈禧曾赐名“翻毛月饼”的京式技艺南迁至沪,与苏式酥皮融合,形成独步上海的鲜肉月饼。
其特点在于64层黄金酥皮,
搭配3:7肥瘦比例的黑毛猪肉,热食时肉汁渗透酥皮,咸鲜中带回甜。
最佳做法需现烤现吃,趁热咬开,酥皮簌簌落如雪,肉香裹着热气直冲鼻腔,
这才是老上海人“排队两小时,吃口五分钟”的执念所在。
源自20世纪初欧洲,经国际饭店1934年改良,成海派西点“无冕之王”。
张爱玲下午茶必配,电影《爱情神话》里天钥桥路小店更胜国际饭店的传说,
让它承载着沪上烟火与腔调。
其形似蝶,酥皮256层,
黄油与糖在高温下交融,外层焦糖脆甜,
内里酥松化渣,入口先闻奶香,继而酥脆迸发,甜得克制不齁。
最妙在“PLUS版”法式款,硕大平整如真心,
砂糖烘烤出褐黄焦香,一口咬下,酥皮簌簌落如蝶翼。
现做现吃最妙,若携作伴手礼,选小包装锁鲜三月,
仍是十一来沪必带的“酥心”记忆。
人这一辈子,走过许多路,带过许多东西。
来上海兜一圈,沉甸甸的手信不单是特产,是潮涨潮落六百年的甜咸酥软。
你带回去的何止是梨糖腐乳月饼酥,
是一段江水熬出的日子,是码头烟雨里飘出来的香味。
送人,自尝,都好。
咬一口,上海就在舌尖上跳,不声不响,却让你记牢这座城。
下次来,还带点走吧,上海等你。
来源:纳兰南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