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她还在刷手机,看见“工伤”俩字就手抖——崔丽丽把性侵后遗症算成工伤,全网吵翻,我却只想问:以后被领导拖进酒店,是不是得先掏手机开录像?
凌晨一点,她还在刷手机,看见“工伤”俩字就手抖——崔丽丽把性侵后遗症算成工伤,全网吵翻,我却只想问:以后被领导拖进酒店,是不是得先掏手机开录像?
事情不复杂。
天津,2025年6月,公司聚餐后,总经理王某把女下属崔丽丽拉回酒店,房门抵了俩小时。
法院判了王某强奸,蹲监狱去了。
人社局更狠:PTSD算工伤,六级伤残,24个月带薪养病。
公司不服,告到法院,说“陪酒不是工作”,精神伤害别来沾边。
官司还没打完,数字先炸:天津今年性骚扰投诉涨了近一半,18%的人直接甩出崔丽丽的判决书当模板。
我第一次把判决书完整看完,心里就两个字:膈应。
不是对数字膈应,是对“原来得先成判例,我们才算人”膈应。
酒店监控里,房门被椅子顶住,声音录得清清楚楚,公司却说“私人行为”。
直到内部邮件被扒——那晚的商务宴请,报销单上写着“客户拓展”,公章红得刺眼。
工伤科的人后来透露,他们敢盖章,就是因为邮件+监控+诊断书,三条线串成一句话:不去陪酒,丢工作;去了陪酒,丢自己。
这句话被写进认定书,成了全国头一份。
更离谱的是公司算盘。
王某坐牢,法人秒换,官网高管栏一夜清空,招聘广告倒新增一条“反职场暴力培训”。
翻译成人话:我们错了,但我们换个名字继续赚钱。
崔丽丽那边,六级伤残证到手,药却不能停。
她老公说,夜里一点到四点,她平均醒四次,醒了就坐在客厅折纸巾,折成方块再撕碎。
那男人原来做销售的,现在考完律师证,专门帮性骚扰受害者写诉状,七个案子已经立案。
有人问他图啥,他说:“我媳妇那晚上没死成,我得让她看到,活着还能扳回一点。
”
全总工会的专员悄悄进驻天津,说是“研究新就业形态”,其实就是把崔丽丽案当样本来回拆。
保险公司动作更快,太平保险已经试水“职场暴力责任险”,心理康复也赔,保费贵得让中小企业直咧嘴。
律协在起草代理指引,核心一句:先报工伤,再谈赔偿,别傻傻只打民事。
政法大学那帮学生,把判决书剪成短视频,配字幕“精神伤害也是伤”,播放量两千多万。
评论区里有人写:以后面试先问,贵公司给买精神险吗?
HR回了一个省略号。
我把这些碎片一条条看完,忽然明白:
崔丽丽赢的不是官司,是让我们终于可以把“陪酒”正名为“加班”,把“被性侵”登记成“工伤”。
别小看这两个词,写进系统,就能让赔偿从几万变成几十万,让24个月工资有人兜底,让下次想动手的人先掂量掂量。
公司还在上诉,理由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不是工作”“程序违规”。
可人社局留了个后手:他们早把调查时限延长30天,所有程序瑕疵补得整整齐齐。
一位老仲裁员私下说,这案子翻不了,最高法已经内定进年度十大典型,谁推翻,谁就是跟整个系统唱反调。
夜深了,我合上电脑,耳边还是崔丽丽那句话:“我不是勇敢,我只是没死。
”
工伤认定书薄薄三页,却像给所有深夜陪酒的人发了一张护身符——再遇到房门被顶死,可以先把工伤申请表甩过去。
公司想省钱,社会想省事,可身体和精神记得疼。
判决书最后一页写着:精神伤害属于工作原因。
那就够了。
以后谁再敢说“忍一忍”,就把这行字拍他脸上——忍可以,先算工伤。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