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系统的“畸形”,正在把全社会逼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2:27 2

摘要:打开手机,美团外卖的支付页面弹着 "先吃后付",抖音直播间挂着 "放心借" 入口,连小米商城买个充电宝都能分期 —— 如今咱们身边,好像没做放贷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流量。

打开手机,美团外卖的支付页面弹着 "先吃后付",抖音直播间挂着 "放心借" 入口,连小米商城买个充电宝都能分期 —— 如今咱们身边,好像没做放贷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流量。

可你有没有想过,苹果、谷歌这些国际巨头从不开 "苹果贷"、" 谷歌贷 ",为啥国内平台偏偏对放贷这么上瘾?

直到最近大连金州联丰村镇银行宣告破产的消息刷屏,这层窗户纸才被捅破。这家成立 15 年、给当地海参养殖、樱桃种植户放了近 30 亿贷款的银行,最终还是没能扛住坏账压力,只能等着大连农商行来接盘。而这已经不是个例,前两年辽宁辽阳农商行、太子河村镇银行也走了同样的路,都是被坏账拖垮的。

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对劲:一边是互联网公司扎堆放贷,一边是小银行接连破产,中间还夹着个曾突破 900 万的 "失信被执行人" 名单 —— 现在这名单干脆不公开了,有人说实在是数字太刺眼。这盘看似互不相关的棋局,其实早就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在了一起。

先说说咱们最熟悉的互联网放贷。

你以为美团、阿里这些公司是闲得慌才做贷款?根本不是。

有个做餐饮的朋友跟我吐槽,他想贷 20 万装修门店,跑了三家银行都被拒了,理由不是抵押物不够,就是要他老婆孩子连带签字担保。可转头打开美团商家版,系统直接给他推了30万 "经营贷",填个身份证半天就到账了。

这就是关键所在:银行放贷几乎是零风险,互联网平台自然跟着喝汤。

咱们从国外学来的征信系统,偏偏漏了最关键的 "个人破产保护"。在国外,要是还不上房贷,银行把房子拍卖了就算两清,剩下的债能申请破产勾销,风险得银行自己扛。可在咱们这儿,房子被收走不算完,剩下的欠款还得接着还,不还就进征信黑名单,成了人人喊打的 "老赖"。

银行没了风险顾虑,放贷门槛反而越来越高。普通小老板想贷款?先拿值钱的抵押物来,再让实际控制人签连带责任书,有些地方小银行更离谱,得让老板的亲戚朋友都签字,把整个家族都绑上战车。有次跟银行信贷经理吃饭,他坦言:"不是不想放,是放给谁都怕出事,不如干脆把门槛抬到天上去。"

门槛一高,正经做生意的贷不到钱,怪事就来了。市面上冒出一堆 "助贷公司",专门帮企业 "包装" 数据。有个开加工厂的老板透露,这些公司收 10% 的服务费,能把亏损的账本改成盈利,把零散的订单做成 "大客户合同",拿着这套假材料去银行,居然真能贷到钱。更荒唐的是,银行明知这些材料有水份,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反正真还不上,借款人就得进黑名单。

银行不敢给小企业放贷,就把钱砸向了看似安全的国央企和城投公司。可这两年城投债爆雷的新闻还少吗?前阵子某城投公司 100 亿债券到期还不上,银行除了展期降息一点办法没有。这些钱看似贷给了 "大树底下的企业",实则成了收不回的坏账,最后还是得银行自己扛。

这么一折腾,借贷市场彻底乱了套。想踏踏实实做事的贷不到钱,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黄了;会 "包装" 的企业拿着假材料骗贷,把银行当冤大头;城投公司欠着巨款还不上,银行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去年央行评级显示,11% 的银行进入风险 "红区",其中大多是农村中小银行,虽然资产规模不大,但架不住坏账堆得高。

大连那家破产的村镇银行就是典型。它原本给当地农户放贷,后来也跟着往城投和 "包装企业" 里砸钱,结果农户的小额贷款收得回来,大额贷款却成了坏账。等到资金链断了,只能等着被接管。好在存款由大连农商行承接,普通储户没受影响,但银行员工却要面临裁员分流,想想都让人唏嘘。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那 900 万 "失信被执行人"。这里面不全是恶意逃债的人,有不少是创业失败的老板,还有因意外变故还不上房贷的普通人。有个网友分享,他朋友生意倒闭欠了银行 80 万,房子被拍卖后还剩 30 万缺口,结果成了失信人员,孩子上学、出门坐车都受影响,只能打零工慢慢还。

更讽刺的是,那些靠假材料骗贷的企业主,反而能靠着 "破产清算" 金蝉脱壳,真正的受害者却被征信系统捆得动弹不得。有金融从业者调侃:"现在的征信系统,没拦住真正的骗子,倒困住了一群想还钱却没能力的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啥互联网公司都爱放贷?答案很简单,风险有人扛,利润自己赚。用户还不上钱,有征信系统逼着还;平台出了坏账,能打包卖给银行。反正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想掺一脚?

只是这盘棋下到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人。小银行破产了,看似有大银行接盘,但最终还是会通过加息、服务费等方式把成本转嫁给储户和借款人;创业者贷不到钱,实体经济就难有活力;900 万失信人员背后,是 900 个甚至更多被拖垮的家庭。

最近央行说银行整体风险可控,"红区" 银行资产占比不足 1%,可对普通人来说,哪怕只有 1% 的风险,落到自己头上就是 100% 的灾难。咱们能做的,就是捂好自己的钱袋子,别轻易碰那些 "秒到账" 的网贷,也别轻信高息理财的诱惑。

毕竟在这场借贷游戏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当征信系统成了 "催债工具",当银行把风险都转嫁给普通人,再热闹的放贷生意,也早晚会露出它冰冷的底色。希望有一天,正经做事的人能贷到钱,不小心跌倒的人能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才是借贷市场该有的样子。

来源:脑洞时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