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爸爸对家庭的伤害,很多人会想到贫穷、严厉,或是缺席陪伴。但其实还有一种更隐秘、更伤人的行为——不会保护妈妈,甚至和外人一起让妈妈受委屈。
提起爸爸对家庭的伤害,很多人会想到贫穷、严厉,或是缺席陪伴。但其实还有一种更隐秘、更伤人的行为——不会保护妈妈,甚至和外人一起让妈妈受委屈。
这种伤害不像吵架那样直白,却像温水煮青蛙,悄悄摧毁整个家的温度,尤其是对妈妈和孩子的影响,可能会延续一辈子。
爸爸的“不保护”,是把妈妈推向孤立无援
张姐曾跟我说起她的经历:婆婆总挑剔她花钱“大手大脚”,哪怕她买的都是孩子的日用品。有次婆婆当着亲戚的面指责她“不会过日子”,张姐想让丈夫帮着说句公道话,可丈夫却笑着打圆场:“妈也是为我们好,你别往心里去。”
那一刻,张姐觉得比被婆婆指责更委屈——外人不理解就算了,连最该护着自己的人,却站在了“对立面”。
生活里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妈妈遭遇职场霸凌,爸爸不说帮着分析解决,反而说“你忍忍就过去了”;妈妈被原生家庭压榨,爸爸不替她挡着,反而劝“都是一家人,别太计较”。
爸爸以为的“息事宁人”,其实是把妈妈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本该是“战友”的人,却成了“帮凶”,这种背叛带来的伤害,比外人的攻击更刺骨。更有甚者,还会在亲友面前贬低妈妈、附和对她的误解,用牺牲妈妈的尊严和利益,去换别人的“认可”,这无疑是在妈妈的伤口上撒盐。
妈妈的“内外夹击”,会变成对孩子的伤害循环
妈妈长期承受“外部攻击+至亲背叛”,很容易陷入绝望:觉得自己不被爱、没价值,慢慢变得抑郁、焦虑,甚至开始自我否定。
而当妈妈走不出这种痛苦时,很容易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有的妈妈会在无助时紧紧抓住孩子,把孩子当成唯一的情感支柱,让孩子过早背负起大人的压力;有的妈妈则会在压抑到极致后,对着孩子发脾气,明明是想爱孩子,却不小心变成了“伤害者”。
就像有个孩子说:“我妈以前很温柔,可现在总爱发脾气,我知道她委屈,可我也怕她。”妈妈的痛苦没处宣泄,孩子就成了最无辜的“承接者”,形成了“受害者→施害者”的可悲循环。
孩子目睹妈妈被伤害,会悄悄改变价值观
爸爸不保护妈妈,受伤的不只是妈妈,还有孩子。孩子就像家里的“小镜子”,会悄悄模仿爸爸的态度,也会记住妈妈的委屈。
对男孩来说,他会觉得“妈妈这样的女性是可以被欺负的”,长大后可能不懂得尊重伴侣,甚至在自己的感情里,也重复“不保护”的模式;对女孩来说,她会觉得“忍耐和妥协才是生存的办法”,遇到伤害时不敢反抗,哪怕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也容易陷入“被欺凌”的困境。
更可怕的是,孩子会因为没见过“被保护的样子”,慢慢失去爱的能力。他们可能会用冷漠包裹自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生怕自己像妈妈一样受委屈。这种心理创伤,不是长大后就能轻易抚平的。
爸爸的“保护”,才是家的“定海神针”
其实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多有钱的爸爸,也不是多严厉的爸爸,而是能护着妈妈、撑起家的爸爸。
这种保护不是要爸爸去和别人吵架,而是在妈妈受委屈时,坚定地站在她身边;在妈妈遇到困难时,和她一起面对;在别人误解妈妈时,主动替她解释。哪怕只是一句“我相信她”,也能给妈妈莫大的底气。
爸爸的保护,就像家的“定海神针”——妈妈有了安全感,才会温柔;孩子看到爱与尊重,才会学会如何去爱。反之,爸爸的“不保护”,是对家庭心理健康的系统性毁灭,它会摧毁信任、散播恐惧,让家慢慢失去温度。
记住:不保护,就是默许伤害;沉默,就是共谋。一个家最好的样子,从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爸爸愿意护着妈妈,妈妈能被温柔对待,孩子在爱里长大。
来源:芙蓉妈妈说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