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时刻,上海静安寺的宠物医院里,28岁的杨林伊正给布偶猫"糖糖"预约体检——这只猫的年度支出,已经超过她老家表弟的育儿费用。
首尔江南区的宠物殡仪馆里,72岁的金顺子正在挑选骨灰盒。
她抚摸着猫咪"年糕"的爪印项链,对设计师说:"要带樱花纹路的,它最喜欢春天。"
同一时刻,上海静安寺的宠物医院里,28岁的杨林伊正给布偶猫"糖糖"预约体检——这只猫的年度支出,已经超过她老家表弟的育儿费用。
两个相隔千里的故事,勾勒出东亚宠物经济的进化轨迹:当少子化撞上老龄化,宠物正在从"它"变成"家人"。
从泡菜国到黄浦江:当宠物接过奶瓶
在首尔永登浦区的老年公寓,65岁的李正淑每天给金毛犬"大福"准备三餐。
这个曾因儿子移民美国陷入抑郁的老人,如今跟着宠物营养师学习制作南瓜鸡胸肉丸子。
韩国KB金融的数据显示,像李正淑这样的独居老人,2024年在宠物医疗上的支出暴涨77%——他们给宠物买保险、做理疗,甚至报名老年大学的"宠物烘焙课"。
这种场景正在上海复制。
静安区的宠物友好商场里,95后白领陈雨桐推着婴儿车般的宠物推车,里面躺着穿碎花裙的博美犬"奶茶"。
"每个月给它买进口粮、做美容,要花3000块。"她指着商场的宠物餐厅,"上周刚带它参加了生日派对,有定制蛋糕和摄影跟拍。"
数据显示,中国单只宠物年均消费已超2000元,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万元级宠物"占比达15%。
中韩相似的社会困境,催生出相似的情感代偿。
当韩国总和生育率跌至0.75,中国适婚单身人口突破2.6亿,宠物悄然接过了"家庭核心"的角色。
韩国创造的"petfam"(宠物家人)概念,正在中国演变成"毛孩子""崽崽"的日常称呼:
某电商平台统计,2025年"618"期间,标注"给我家主子"的商品搜索量同比激增210%。
殡葬师的眼泪与宠物医院的凌晨:情感经济的纵深
首尔狎鸥亭的宠物临终关怀室里,殡葬师朴敏珠见过太多生死。
一位肺癌晚期的老人,坚持要给陪伴12年的猫咪"豆包"办临终仪式:"它比子女陪我的时间都长。"
这种情感重量,让韩国宠物殡葬市场5年增长230%,单件服务均价突破1.5万元人民币。
在中国成都,90后殡葬师周媛的工作室里,陈列着37个宠物骨灰罐。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失独母亲抱着金毛的骨灰盒说:"它走了,我连说话的人都没了。"
这种需求催生出"宠物临终录像""爪印银饰定制"等细分服务,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宠物殡葬订单量同比增长187%,客单价超过8000元。
情感需求的深化,还体现在日常服务的细节里。
北京望京的24小时宠物医院,凌晨三点总有带着猫来看急诊的年轻人。
值班医生张磊记得,有个程序员连续三周凌晨送猫来"体检",后来才发现,他只是借看病的机会,在医院的沙发上睡个安稳觉:"宠物成了他加班生活里的'请假理由'。"
这种共生关系,推动中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催生了"宠物心理疏导""老年宠物阿尔茨海默症筛查"等新科室。
从流浪猫到AI营养师:当工业标准遇上情感非标
在首尔圣水洞的宠物咖啡馆,32岁的金智媛正在给猫咪"松饼"做基因检测。
这份2000元的检测报告,会生成专属营养方案——这是韩国宠物食品行业的缩影:功能化、定制化产品占比超40%,老年犬的关节护理粮、过敏猫的低敏处方粮成为爆款。
中国企业正在复制这种路径。
上海张江的宠物食品实验室里,研发人员王昊然盯着AI算法生成的食谱:"通过分析10万只宠物的体检数据,我们发现7岁以上的猫80%有关节问题。"
他们推出的软骨素冻干,上市三个月销量破百万。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功能型宠物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0%,"美毛""减肥""抗抑郁"成为搜索热词。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场景的创新。
杭州的"宠物幼儿园"里,30只狗狗跟着外教做"社交训练";成都的宠物主题民宿,推出"人宠共眠"的亲子房;甚至高铁都开通了"宠物专舱",让主人和宠物不再分离。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宠物家庭渗透率从22%向50%迈进的狂奔——就像深圳的宠物博主@猫酱日记 所说:"以前觉得养宠物是花钱,现在发现是在养另一个自己。"
当法律追上情感:从"它"到"家人"的制度跨越
2025年夏天,韩国《动物福祉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虐待宠物最高可判3年监禁。
在首尔经营猫咖的李知恩终于敢解雇虐待猫咪的员工:"现在报警,警察会直接立案。"这种法律威慑,让韩国宠物弃养率从2010年的15%降至2024年的3.2%。
中国的制度建设正在加速。
2024年,北京率先出台《养犬管理条例》,明确"宠物视为家庭成员";
2025年,上海试点宠物医保,覆盖70%的常规疾病;某电商平台甚至推出"宠物遗嘱"服务,已有23万用户为宠物指定"监护人"。
这些改变,让宠物从"财产"真正成为"家人"——就像广州的宠物律师陈薇经手的案例:一位老人在遗嘱中写明,房产租金用于支付金毛的养老费用,直到它自然离世。
站在黄浦江畔回望,宠物经济的本质从来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情感重构。
当首尔的老奶奶给猫办葬礼,上海的白领给宠物买学区房(宠物友好学校),法律也开始保护这种情感,我们终于承认:在这个原子化的时代,宠物不是替代品,而是重新定义"家"的钥匙。
就像金顺子抚摸着"年糕"的骨灰盒说的:"它不是我的宠物,是陪我走完晚年的家人。"
这种跨越物种的羁绊,正在东亚大陆上,书写着新的家庭史诗。#头条深一度#
(本文故事均基于中韩宠物经济实地调研及公开报道,人物均为化名,部分场景经场景化还原)
资料来源
1.新华社《最新报告:约三成韩国人有宠物》:
2.光明网《小萌宠撬动大市场》:
3.全国党媒《宠物经济“热”不停》:
4.韩国KB金融《2025韩国宠物报告》:https://www.kbstar.com/
5.中国畜牧业协会《2025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https://www.caaa.cn/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