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氏症:一种需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6:31 1

摘要: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偶尔会出现反复眨眼、清嗓子、耸肩等 “小动作”,部分家长可能将其误认为 “调皮捣蛋” 或 “坏习惯”,但实际上,这些不自主的行为可能是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TS)的典型表现。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妥瑞氏症自

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偶尔会出现反复眨眼、清嗓子、耸肩等 “小动作”,部分家长可能将其误认为 “调皮捣蛋” 或 “坏习惯”,但实际上,这些不自主的行为可能是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TS)的典型表现。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妥瑞氏症自 1885 年由法国神经科医生 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首次报道以来,逐渐被医学界关注。根据小荷医典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鲁佑瑜主任医师、崔永华主任医师的专业解读,妥瑞氏症并非 “罕见病”,其核心特征是 “多发性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共存”,且多在儿童时期起病,需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与长期管理,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本文将从疾病定义、病因机制、症状特点、就医诊断、治疗方案、预后规律及日常护理七个方面,全面解析妥瑞氏症,为患者家属、教育工作者及公众提供专业参考。

一、疾病定义:不止于 “小动作”,是神经发育的特异性表现

小荷医典明确指出,妥瑞氏症是 “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特征是患者会出现称为‘tics’(抽动)的突然而短暂的运动或声音,这些抽动是不自主的”。而崔永华主任医师(三甲,神经内科 / 小儿内科 / 精神心理科)进一步细化定义:“妥瑞氏症属于抽动障碍的严重类型,以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核心特征,且抽动症状持续时间长,常伴随社会功能受损”,这一界定既强调了疾病的神经发育属性,也点明了 “运动 + 发声” 的双重抽动特点 —— 这是区分妥瑞氏症与其他单一抽动障碍(如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关键标志。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妥瑞氏症的 “不自主” 并非完全 “无法控制”:多数患者在抽动发作前会有 “先兆感觉”(如眼部不适、喉咙痒、肌肉紧绷),且能在短时间内(如课堂、重要场合)暂时抑制抽动,但这种抑制会导致后续抽动频率增加或强度加重,如同 “憋喷嚏” 后的爆发。此外,妥瑞氏症并非 “心理问题” 或 “行为异常”,而是大脑神经环路发育异常导致的器质性疾病,与 “调皮”“故意捣乱” 无任何关联,这一认知是减少患者病耻感、避免不当干预的基础。

二、病因机制: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 “神经发育谜题”

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妥瑞氏症的病因,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子遗传学研究及神经影像学分析,已初步锁定 “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为辅” 的发病模式,鲁佑瑜主任医师指出:“妥瑞氏症的遗传度高达 75%-90%,但并非单基因遗传病,而是多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与基因的 “累积效应”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妥瑞氏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10-15 倍: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 10%-15%;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可升至 50% 以上。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妥瑞氏症与多个基因位点相关,如 SLITRK1 基因(位于 13 号染色体)、HDC 基因(组胺合成关键基因)、DRD2 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等 —— 这些基因多参与神经递质合成、转运或信号传递,其中 “多巴胺异常” 是研究最深入的机制之一:大脑基底节区(负责运动控制)的多巴胺受体过度激活,会导致运动环路调节失衡,进而引发不自主抽动。

但需注意,遗传因素并非 “决定性”:即使携带风险基因,也需环境因素触发才会发病,这解释了为何同卵双胞胎中,仅 60%-70% 会同时患病 —— 基因决定了 “易感性”,而环境决定了 “是否发病” 及 “发病严重程度”。

(二)环境因素:从孕期到童年的 “风险叠加”

孕期因素:孕期感染(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烟草、重金属)、妊娠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早产(孕周 童年期因素:儿童期严重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头部外伤、长期心理应激(如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睡眠剥夺或作息紊乱等,可能成为妥瑞氏症的 “触发因子”。其中,“链球菌感染与抽动加重” 的关联(即 “熊猫眼综合征”)已被多项研究证实:链球菌抗原可能与大脑组织发生 “交叉反应”,引发免疫炎症,导致抽动症状突然恶化。神经递质与大脑结构异常:除多巴胺外,妥瑞氏症患者还存在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γ- 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影像学研究(如 MRI)发现,患者基底节区(尤其是尾状核、壳核)体积缩小,前额叶皮层与基底节的连接减弱 —— 这些结构与功能异常,直接导致运动控制、冲动抑制能力下降,既是抽动的 “病理基础”,也是患者常伴随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的原因。

三、症状表现:从 “简单抽动” 到 “复杂行为”,具有明显波动性

崔永华主任医师强调:“妥瑞氏症的症状核心是‘多发性运动抽动 + 发声抽动’,且两种抽动需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持续时间超过 1 年”,具体可分为简单抽动与复杂抽动两类,且症状具有 “情境依赖性”“波动性”“进行性” 三大特点。

(一)运动抽动:从面部到全身的 “不自主动作”

运动抽动是妥瑞氏症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向颈部、躯干、四肢扩散,可分为简单运动抽动与复杂运动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突然、短暂、重复的单一动作,如眨眼(最常见,占 80% 以上患者)、挤眉、吸鼻、噘嘴、咬牙、伸舌、点头、耸肩、扭颈、甩臂、跺脚等,动作幅度较小,易被误认为 “小动作”。复杂运动抽动:缓慢、有目的感(实则不自主)的连贯动作,如拍手、拍腿、蹦跳、旋转身体、弯腰、模仿他人动作(模仿手势、表情)、触摸物品(反复摸桌子、门把手)、自伤行为(咬手指、撞头,少见但需警惕)等,动作幅度较大,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如写作业时突然甩笔、走路时突然蹦跳)。

(二)发声抽动:从 “简单声音” 到 “复杂语言”,易被误解为 “故意捣乱”

发声抽动多在运动抽动出现 1-2 年后发生,由喉部、鼻腔或口腔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生,同样分为简单发声抽动与复杂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抽动:突然、短暂的声音,如清嗓子(最常见)、咳嗽、哼声、犬吠声、吸气声、吐口水声、嘶嘶声等,声音单调,易被误认为 “感冒”“咽炎” 或 “故意装怪”。复杂发声抽动:涉及语言或语义的复杂声音,如重复语言(重复自己或他人说过的话,如 “回声样语言”)、模仿语言(模仿电视台词、他人对话)、秽语(无意义的脏字、辱骂性语言,仅占 10%-15% 患者,并非所有妥瑞氏症患者都会出现)、语无伦次(说话突然中断、重复某个词语)等 —— 这类症状易引发他人误解,导致患者被孤立、嘲笑,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症状的三大核心特点

情境依赖性:抽动症状在不同场景下差异明显 —— 紧张、焦虑、兴奋、疲劳时(如考试、当众发言、熬夜后)会加重;放松、专注(如看电视、玩游戏、睡眠时)会减轻或消失。例如,患者在课堂上可能频繁眨眼、清嗓子,而在周末在家看动画片时,抽动几乎完全消失。波动性:症状并非 “一成不变”,而是呈现 “加重 - 缓解 - 复发” 的波动规律,部分患者在青春期(12-16 岁)可能出现症状暂时缓解,而在成年早期(18-25 岁)因压力增加(如工作、婚恋)再次加重。进行性:多数患者起病时仅表现为单一简单抽动(如眨眼),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多种抽动(如眨眼 + 耸肩 + 清嗓子),症状从 “简单” 向 “复杂” 发展,严重程度在 10-12 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稳定或减轻。

四、就医与诊断:避免 “误诊漏诊”,需多学科联合评估

鲁佑瑜主任医师指出:“妥瑞氏症的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特点及排除其他疾病,就诊科室首选神经内科、小儿内科或精神心理科,避免因‘误判为坏习惯’延误干预时机”。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

抽动症状(运动或发声)持续超过 1 年,且无明显缓解趋势;抽动频率增加、强度加重,影响学习(如上课频繁抽动无法听课)、社交(如因抽动被同学嘲笑而拒绝上学)或日常生活(如无法独立吃饭、穿衣);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一)诊断标准:参考 DSM-5,强调 “时间 + 症状 + 排除”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为《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具体包括以下 4 点:

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和 1 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不必同时出现;抽动症状持续存在,且发作频率或形式随时间变化(即 “波动性”);抽动症状持续至少 1 年,且在 1 年中无抽动的间歇期不超过 3 个月;起病年龄在 18 岁前;抽动症状并非由其他疾病(如癫痫、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或药物(如兴奋剂、抗精神病药)引起。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抽动的具体表现(类型、频率、持续时间)、起病年龄、诱发因素(如压力、感染)、家族史(父母或亲属是否有抽动症状)、既往疾病史(如孕期感染、头部外伤)及伴随症状(如注意力、情绪问题);同时会向家长了解患者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判断抽动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体征(如肌张力增高、反射异常),排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等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 妥瑞氏症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这是与器质性疾病的重要区别。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检查指标,主要用于 “排除其他疾病”: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沉(排除感染)、铜蓝蛋白(排除肝豆状核变性)、抗链球菌溶血素 O(ASO,排除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抽动加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MRI(排除脑肿瘤、脑发育异常);脑电图(EEG,排除癫痫 —— 癫痫的抽搐多伴随意识丧失、脑电图异常,与妥瑞氏症的不自主抽动不同)。心理评估:通过量表(如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 ADHD-RS)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及是否伴随共患病(如 ADHD、强迫症),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五、治疗方案:“非药物优先,药物辅助,多学科协同”

崔永华主任医师明确治疗原则:“妥瑞氏症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抽动对生活的影响’,而非‘彻底消除抽动’,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神经外科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一)教育干预:消除误解,构建 “支持系统”

教育干预是所有妥瑞氏症患者的 “基础治疗”,核心是让患者、家长、学校、社会正确认识疾病,减少病耻感:

对患者:告知其抽动是 “疾病导致的不自主行为”,而非 “过错”,教授简单的抽动管理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帮助其接纳自己,减少因 “刻意抑制抽动” 产生的焦虑;对家长:指导家长避免 “过度关注” 或 “严厉批评” 抽动行为(如 “别眨眼了”“不许清嗓子”)—— 过度干预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反而加重抽动;应多给予鼓励,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对学校:与老师沟通,为患者提供 “适应性支持”,如允许其在课堂上短暂离开座位缓解抽动、减少当众提问或表演的频率、避免因抽动批评患者;同时教育同学理解妥瑞氏症,避免嘲笑或孤立,构建包容的校园环境。

(二)心理治疗:一线非药物手段,改善抽动与情绪

心理治疗是轻中度妥瑞氏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行为治疗,有效率可达 60%-70%,常用技术包括:

习惯逆转训练(HRT):核心是 “识别抽动先兆→学习替代行为”—— 例如,患者发现 “眨眼前眼部发紧”,可通过 “缓慢闭眼 3 秒” 替代 “快速眨眼”,逐渐减少抽动频率。研究显示,HRT 对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耸肩)的效果最佳,且疗效可持续 6 个月以上。暴露与反应预防(ERP):针对伴随强迫症状的患者(如 “不反复洗手就难受”),通过 “逐渐暴露于恐惧场景 + 避免强迫行为”,减少焦虑与强迫症状,进而间接缓解抽动(因焦虑会加重抽动)。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患者纠正 “因抽动产生的负面认知”(如 “我是怪物,别人都讨厌我”),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 情绪稳定后,抽动症状也会随之减轻。家庭治疗:针对因家庭矛盾(如父母过度焦虑、亲子沟通不畅)加重抽动的患者,通过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减少心理应激,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三)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的 “必要选择”,需严格遵医嘱

当抽动症状严重影响学习、社交或日常生活(如无法上课、拒绝出门),或伴随严重共患病(如重度 ADHD、强迫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核心原则是 “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定期监测副作用”。

一线药物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利培酮 —— 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减少抽动频率,有效率约 70%。阿立哌唑副作用较少(常见嗜睡、头痛),适合儿童患者;利培酮需注意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可能导致乳房发育、月经紊乱),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α2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可乐定、胍法辛 —— 适用于伴随 ADHD 的患者,既能减轻抽动,又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副作用包括嗜睡、低血压,需监测心率与血压。二线药物:如氟哌啶醇(传统抗精神病药,疗效强但副作用多,如肌肉僵硬、震颤,需同时服用安坦缓解)、托吡酯(抗癫痫药,适合伴随癫痫的患者)、丁螺环酮(抗焦虑药,用于伴随严重焦虑的患者)。用药注意事项:无 “特效药”:药物仅能 “减轻抽动”,无法 “根治”,需长期服用(通常 6-12 个月为一疗程),不可自行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抽动反弹);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大,医生需根据年龄、体重、共患病调整方案;监测副作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时处理副作用(如出现肌肉僵硬、吞咽困难,需调整药物剂量)。

(四)神经外科治疗:难治性病例的 “最后手段”

对于药物与心理治疗均无效、抽动严重致残(如无法进食、自伤)的患者,可考虑神经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 “深部脑刺激(DBS)”—— 通过在大脑基底节区(如丘脑底核)植入电极,发放微弱电流调节神经环路,改善抽动症状。

但需强调,DBS 属于有创治疗,风险包括出血、感染、电极移位等,且费用较高(约 20-30 万元),需在全国知名神经外科中心(如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进行严格评估,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或青少年难治性病例,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

六、预后情况:多数患者可 “带病生存”,青春期后症状多缓解

鲁佑瑜主任医师指出:“妥瑞氏症的预后整体良好,并非‘终身致残’,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后症状会明显减轻,成年后仅少数仍有明显抽动”。根据长期随访研究,妥瑞氏症的预后可分为三类:

缓解型(约 30%-40%):青春期后(16-18 岁)抽动症状完全消失,无明显残留症状,可正常工作、生活;改善型(约 40%-50%):成年后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如仅偶尔眨眼、清嗓子),不影响社会功能,无需长期药物治疗;持续型(约 10%-20%):成年后仍有明显抽动,可能伴随 ADHD、强迫症等共患病,需长期管理,但通过规范治疗,仍可维持正常生活。

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包括:

起病年龄:5-8 岁起病者预后优于 3 岁前或 12 岁后起病者;症状严重程度:仅简单抽动、无共患病者预后更好;治疗及时性:早期接受教育干预与心理治疗,可减少症状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家庭与社会支持:包容的家庭氛围、无歧视的校园环境,能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减少焦虑抑郁,进而改善预后;共患病情况:伴随重度 ADHD、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需更长期的综合治疗。

七、日常护理:从 “生活管理” 到 “心理支持”,细节决定质量

妥瑞氏症的长期管理离不开日常护理,崔永华主任医师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抽动诱发因素,心理支持能帮助患者接纳疾病,二者结合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生活管理:规避 “诱发因素”,维持稳定状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儿童每天 10-12 小时,青少年每天 8-10 小时),避免熬夜 —— 睡眠剥夺会显著加重抽动,睡前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帮助入睡;健康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如咖啡、可乐、巧克力)、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 部分患者对这些物质敏感,可能诱发抽动;饮食以清淡、均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放松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篮球)——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疲劳,加重抽动;运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情绪,间接缓解抽动;减少刺激: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减少强光、噪音刺激 —— 这些因素可能引发焦虑,进而加重抽动;学习或娱乐时,每 30 分钟休息 5 分钟,放松眼睛与身体。

(二)心理支持:接纳疾病,建立 “积极心态”

家长心态调整:避免过度焦虑、自责(如 “是不是我没照顾好才让孩子生病”),妥瑞氏症是神经发育疾病,与 “ parenting(养育方式)” 无直接关联;家长应保持平和心态,为孩子树立 “疾病可管理” 的信心;患者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如 “抽动让我很不舒服”“同学嘲笑我我很伤心”),倾听其需求,避免忽视或否定情绪;可通过绘画、写作、运动等方式帮助患者释放压力,转移对抽动的注意力;社交支持:鼓励患者参与兴趣小组(如绘画班、乐器班)、公益活动 —— 在兴趣相同的群体中,患者更易获得接纳,减少孤独感;家长可联系当地妥瑞氏症患者组织,让患者与 “同伴” 交流,感受 “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结语:妥瑞氏症不是 “怪物”,而是需要理解的 “特殊伙伴”

妥瑞氏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既不是 “调皮捣蛋”,也不是 “精神疾病”,而是患者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一种 “特异性表现”。随着医学认知的深入,我们已明确:妥瑞氏症可通过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有效管理,多数患者能在成年后拥有正常的生活。

然而,当前社会对妥瑞氏症的认知仍存在不足,部分患者因 “不被理解” 而承受病耻感,甚至拒绝就医、退学。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 “抽动不是故意的”,让学校知道 “需要为患者提供支持”,让社会形成 “包容、无歧视” 的环境 —— 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妥瑞氏症患者摆脱 “隐形的枷锁”,自信地面对生活。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妥瑞氏症的病因机制将进一步明确,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方法也将逐步涌现。但在此之前,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与人文关怀,仍是帮助患者走好每一步的关键。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