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多个平台被约谈,一批千万级网红被处理。这场及时雨,不仅落在了整治网络乱象的轨道上,更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情绪生意”的深刻反思。
□周荣光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多个平台被约谈,一批千万级网红被处理。这场及时雨,不仅落在了整治网络乱象的轨道上,更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情绪生意”的深刻反思。
情绪本是人们最真实的感受,无论疲惫、烦恼、愤怒还是委屈,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平台适当表达和宣泄情绪,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情绪被恶意操弄,被肆意放大和歪曲,成为煽动对立、制造戾气的工具时,便已走向了反面,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须讳言,当前的网络生态中出现了一种怪象:一些刻意挑动负面情绪的短视频动辄收获百万阅读;一张图片、一段来路不明的视频就能掀起舆论狂潮。“情绪”俨然成了最大的流量密码。一些深谙此道的账号乘机“暴力起号”,甚至形成了营销“流水线”。这种将情绪包装成“生意”的现象,正悄然污染着网络环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利用算法,将负面情绪精心包装成“社会热点”,源源不断地投喂给“偏好用户”。在这场以情绪为燃料的盛宴中,平台攫取了流量和利益,而被操控的网民却沉浸在算法预设的轨道上,不断强化偏执认知,最终沦为平台收割的“韭菜”。这种披着“我懂你”外衣的情绪操控,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迷惑性。
长期沉浸于单一情绪的影响中,人们难以接触异质信息与多元观点,逐渐形成了“情绪茧房”。这种茧房不仅构筑了圈层边界,更导致“单向度”思维模式的固化,使人丧失共情能力,缺乏辩证思考。情绪泛滥往往演变为群体对立,网络空间中频繁引发的性别对立、代际冲突,背后都有“情绪茧房”的推波助澜。这些负面情绪正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蔓延,致使人们不再关心真相,只相信情绪和感觉,公共讨论非黑即白,社会共识难以达成,撕裂风险不断加剧。
整治“情绪生意”,平台责无旁贷。用户拥有情绪是合理的,平台追求商业价值也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底线:不煽动对立、不制造仇恨、不传播虚假信息。平台应当优化算法逻辑,主动打破同质化推荐,建立网络空间的“对话规则”,鼓励多元表达,倡导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理性讨论。同时,要加强内容审核,对刻意挑动情绪、制造对立的“标题党”“情绪党”账号进行限流或封禁。近日被封禁的网红“户晨风”提出“苹果精英论”,将手机品牌与社会地位挂钩;被称为“避雷姐”的网红发布涉嫌虚构的旅游体验视频——这些案例都是平台应当警惕的类型。
对个体而言,培养对“情绪生意”的“免疫力”同样重要。不要过度沉迷社交媒体的“精准投喂”,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是否有其他视角”,重塑判断和思考的主体性。网民既是网络空间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环境的“守护者”,应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发言,遏制住自己的“流量冲动”,对“情绪生意”做到“不转发、不点赞、不关注、会举报”,让那些靠挑动负面情绪牟利的“黑手”失去生存的土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此次“清朗”专项行动,既是对网络乱象的“大扫除”,也是对社会共识的“再凝聚”。封禁违规网红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长效机制,防止“情绪生意”死灰复燃。唯有平台担负起社会责任,网民提高媒介素养,我们才能共同织就一张防护网,让那些靠挑动负面情绪牟利的“黑手”失去生存的土壤,还网络空间一片天朗气清。
“情绪生意”当休矣,这不仅是对网络环境的净化,更是对社会心态的正本清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