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效等级是衡量家用电器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我国标准将其分为1-5级(部分电器如空调、电视为1-3级),1级最高效,5级为市场准入底线。但许多人误认为“能效等级越高越省电”,实则这一结论需结合电器类型、功率、使用场景等多因素综合判断。
能效等级是衡量家用电器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我国标准将其分为1-5级(部分电器如空调、电视为1-3级),1级最高效,5级为市场准入底线。但许多人误认为“能效等级越高越省电”,实则这一结论需结合电器类型、功率、使用场景等多因素综合判断。
误区1:能效等级等于耗电量
以空调为例,能效等级由“能效比(EER)”决定,即制冷量与额定功率的比值。例如:
一级能效空调(EER≥3.4)每小时耗电1.25度;
三级能效空调(EER≥3.0)每小时耗电1.7度。
但若两台空调的功率不同,高能效等级的大功率产品可能更耗电。例如,一台一级能效的2匹空调(额定功率1500W)与一台三级能效的1匹空调(额定功率1000W),前者每小时耗电量仍可能更高。
1. 相同功率下,高能效等级更省电
若两台电器功率相同,能效等级越高,单位时间耗电量越低。例如:
1.5匹空调中,一级能效比三级能效每小时省电0.45度,10小时可省4.5度电,年省电费约200元。
2. 功率差异可能抵消能效优势
若高能效电器功率显著大于低能效产品,长期使用可能更费电。例如:
一台一级能效的980W电饭煲(2级能效)与一台750W电饭煲(3级能效),后者因功率低反而更省电。
1. 高能效≠高性价比
高能效电器通常售价更高,需计算“回本周期”。例如:
一级能效空调比三级贵约1000元,需累计使用9100小时(约10年)才能通过省电回本。
2. 按使用频率选择
高频使用电器(如冰箱、空调):优先选高能效,长期电费节省显著。
低频使用电器(如电饭煲):可考虑低能效但低功率产品,降低购置成本。
结论:
能效等级是重要参考,但非唯一的标准。理性消费需平衡性能、价格与环保。
来源:木橋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