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卖了 20 多年的娃哈哈,突然不让用牌子了!”9 月下旬,上海街头的桶装水配送点突然换了招牌,“沪小娃” 三个新字格外扎眼,海报上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字样却透着股无奈。更让人震惊的是,上海公司董事长宗伟直言 “联系不上宗馥莉”,另一边宗馥莉掌控的宏胜
“卖了 20 多年的娃哈哈,突然不让用牌子了!”9 月下旬,上海街头的桶装水配送点突然换了招牌,“沪小娃” 三个新字格外扎眼,海报上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字样却透着股无奈。更让人震惊的是,上海公司董事长宗伟直言 “联系不上宗馥莉”,另一边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已偷偷注册 “娃小宗” 商标。这瓶陪伴国人三十多年的 “国民饮料”,咋突然要改头换面了?
事情得从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 “生存危机” 说起。这家 2002 年就成立的公司,可是娃哈哈在上海桶装水市场的 “独苗”,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包圆,二十多年来从没亏过钱,去年营收更是飙到 1.2 亿元,在上海市场稳坐前三的位置。谁能想到,今年 7 月一封来自娃哈哈集团的函件,直接给它判了 “死刑”—— 要求立即停止使用 “娃哈哈” 商标,连生产都得叫停。
“我们收到函件当天就回了信,想找宗馥莉好好谈谈,可电话打不通,消息也没人回,根本联系不上她本人!” 公司董事长宗伟说起这事儿就一肚子委屈。这位宗庆后的堂侄(也有说法是堂弟),当年还是在宗庆后的支持下才建起这家公司,自己还持股 30%,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更让他没法接受的是,集团后来居然提出让公司破产清算,“这可是我们二十多年的心血,怎么能说清算就清算?”
有意思的是,连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方都看不下去了。作为娃哈哈集团的股东之一,国资方特意派调查组跑到上海查了一圈,还给集团董事会发函,明明白白说 “不认可这事”。可即便如此,集团还是没松口,甚至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上海公司 “商标侵权”。被逼到绝路的上海公司只能自救,赶在断货前推出了 “沪小娃”,产品和以前一模一样,只敢在海报上强调 “同宗同源”。
“推出新品牌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是为了活下去!” 公司内部人士坦言,做新品牌哪有那么容易,老客户认不认、新市场咋打开都是问题,但他们也只能硬扛。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 “娃哈哈” 商标的授权纠纷 —— 上海公司用的两个核心商标,早在 2021 年和 2023 年就到期了,之前集团开了 “分公司证明” 让他们接着用,可新的授权合同迟迟拿不到手。
这边上海公司在为 “沪小娃” 发愁,那边宗馥莉的日子也不好过。作为浙江娃哈哈实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她正深陷宗庆后留下的百亿遗产纠纷,9 月 26 号香港高等法院刚驳回了她的上诉申请。更棘手的是,她自己可能也用不了 “娃哈哈” 商标了。原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娃哈哈 387 件商标的使用,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才行,少一个都不行,就算是宗馥莉也没特权。
早就有准备的宗馥莉,其实悄悄留了后手。天眼查显示,她掌控的宏胜集团在今年 5 月就注册了 “娃小宗” 商标,一口气包了 45 个类目,从食品到日用品全涵盖了。9 月流出的内部文件更坐实了传闻:宏胜系旗下的宏辉食品明确说,2026 年起要用 “娃小宗” 取代 “娃哈哈”,理由是 “维护品牌合规性”。
消息一出,网友和经销商直接炸了锅。网友们吐槽声一片:“这名字咋一股‘老登’味,听着就不好喝!”“‘娃哈哈’多亲切,三十多年的情怀说扔就扔?”“好好的国民品牌,改成了山寨货既视感!” 要知道,“娃哈哈” 这三个字可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 ——1988 年的儿童营养液、1995 年的 AD 钙奶,当年牛奶还是奢侈品的时候,酸甜的 AD 钙奶就是顶配零食,这份情怀哪是 “娃小宗” 能替代的?
经销商们更头疼的是生计。乌鲁木齐有个经销商 80% 的营收都靠娃哈哈,只能硬着头皮说 “换名字也得做,总不能砸饭碗”。可重庆的经销商直接撂挑子:“三四十年的老招牌说换就换,培育新市场的成本谁出?我肯定不做!” 更扎心的是利润,有经销商透露现在卖娃哈哈毛利润才 10%,净利润只剩 2%~3%,今年销量还跌了 20%,不少人已经开始清库存,生怕压货亏本。
最尴尬的是信息差,全国多数经销商都是刷新闻才知道要换品牌,压根没收到正式通知。有老经销商猜这是宗馥莉的 “施压计”:“故意放风给其他股东看,毕竟没人接得住这么大的盘子。” 可不管真相如何,经销商群体已经人心惶惶,有消息说三分之一的人都到了 “崩溃边缘”。
其实说到底,这场 “换牌风波”,本质上是娃哈哈内部股权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宗庆后在世时能靠个人权威平衡各方利益,可他离世后,股东间的矛盾、商标权的归属、品牌的未来规划全成了摆上台面的难题。上海公司的 “沪小娃” 是被逼无奈的求生,宏胜系的 “娃小宗” 是未雨绸缪的布局,可受伤的终究是深耕多年的市场和念旧的消费者。
三十多年来,娃哈哈能从一家校办工厂做成国民品牌,靠的是过硬的品质和消费者的信任。如今不管是 “沪小娃” 还是 “娃小宗”,光有相似的产品不够,更得接住那份情怀和信任。如果连内部纠纷都解决不了,连老经销商和老客户都留不住,再新的牌子也撑不起 “国民品牌” 的分量。
希望娃哈哈的各方能早日坐下来好好谈谈,别让这瓶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饮料,最终毁在内部消耗里。毕竟消费者认的,从来不是 “沪小娃” 或 “娃小宗” 这几个字,而是那个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的老味道,那份踏实的信任感。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