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徐无鬼》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见状,感叹到,难道人真的可以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吗?南伯子綦回复说,他曾经居住山穴之中,当时齐君田禾见了他,齐国之众便再三的来向他表示祝贺。他反思,是自己先有所表现、自我宣扬,田禾才知晓他,然后
《庄子·徐无鬼》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见状,感叹到,难道人真的可以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吗?南伯子綦回复说,他曾经居住山穴之中,当时齐君田禾见了他,齐国之众便再三的来向他表示祝贺。他反思,是自己先有所表现、自我宣扬,田禾才知晓他,然后见面彰显自己,才导致齐君传播他的名声,若自己无这些举动,他人又怎会得知呢?由此,他发出三层悲悯之叹:悲人之自丧,悲悲人者,悲悲人之悲者。
南伯子綦的三层悲悯,逐层递进,“悲人之自丧”,是悲悯世人在世俗中迷失自我本性,为功名利禄奔波,忘却内心真实。“悲悲人者”,则是对那些虽意识到他人迷失,却未真正超脱,仍困于悲悯情绪,试图以自己认知去评判他人的悲悯。而 “悲悲人之悲者”,进一步指向对前者进行悲悯,却依旧深陷世俗纠葛的人。这三层递进,反映出人们在认知和评判过程中,不断偏离大道,陷入一种看似清醒实则陷得更深。若以此联想,还能继续的递进,每一层都能否定上一层,层层下去,哪里是个头呢。
这种的逻辑,使得人们在其中迷失方向,偏离了真正的智慧与自在。我们应当意识到,真正的生活并非追逐外界的认可与评判,不是通过外显炫耀来证明自己。我们需回归本心,放下对声名的追逐,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本性的坚守。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在这个故事里,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东西,南伯子綦的自我宣扬,招来了世俗的裹挟。这种被迫与世俗捆绑的情况,也正是有些人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
我是两不相伤
蜻蜓点水 润物无声
拈花微笑 顺其自然
来源:嫣灵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