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原本是尊贵的和亲公主,却在婚后六个月被接连斩杀祭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3:32 2

摘要:说起来,唐玄宗在位的时候,这种联姻搞得特别多,总共十次左右,其中七次就是冲着契丹和奚去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就是其中两个,她们原本是宗室里的女孩子,被封了公主头衔后,就被打包送去和亲。

在唐朝那个时代,和亲政策是朝廷用来对付边疆少数民族的常见招数,尤其是对契丹和奚这些部落。

说起来,唐玄宗在位的时候,这种联姻搞得特别多,总共十次左右,其中七次就是冲着契丹和奚去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就是其中两个,她们原本是宗室里的女孩子,被封了公主头衔后,就被打包送去和亲。

结果呢,结婚才半年,就被各自的丈夫杀了,用来祭天鼓舞部落反唐。这事儿听起来挺惨的,但它暴露了唐朝边疆管理的很多问题。

先说说背景吧。契丹和奚这两个部落,从东晋时候就开始在历史上冒头了。契丹在东北,奚在它西边,俩部落关系铁得很,经常一块儿行动。

唐朝初期,突厥强势,他们就依附突厥。唐高祖和唐太宗为了对付突厥,就想拉拢契丹和奚,用军事加外交的办法。和亲就是外交的一部分,目的是让这些部落站队唐朝,帮着牵制突厥。

武德五年,西突厥求亲,唐高祖问大臣意见,有人说先答应着,稳住他们,等唐朝强了再算账。这思路后来就成了国策。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奚族的情况更复杂。开元三年,奚投降,唐玄宗就把固安郡主嫁过去,封成固安公主。

开元十年,又嫁东光公主给奚王李鲁苏,结果李鲁苏娶了公主没多久就叛唐投突厥了。

开元十九年,唐军打败奚,奚首领李诗锁高带着五千户归顺,唐玄宗封他奚王,还给帛十万匹,把部落迁到幽州边上。

李诗锁高死后,他儿子李延宠接班,又跟契丹一块儿反唐,后来被张守珪围困才降。唐玄宗为了安抚,又封李延宠饶乐都督、怀信王。

契丹那边也差不多。李怀节是契丹首领,也反复投降叛变。唐玄宗对这些部落的政策挺宽松的,哪怕叛了再降,还照样给官给公主。

这其实助长了他们的不稳定心态,因为知道唐朝不会太计较。统计下来,玄宗时期和契丹奚和亲七次,大多是宗室女冒充公主,真公主很少嫁过去。

为什么呢?因为契丹奚不算主要威胁,唐廷觉得用地位低点的女孩子就够了,不想把自家闺女搭进去。

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的身份,有点争议,但主流看法是她们都是唐玄宗的外孙女。静乐公主姓独孤,是信成公主和独孤明的女儿。信成公主是玄宗第十五女。

宜芳公主姓杨,是卫国公主的女儿,原父豆卢建,后来母改嫁,她随杨姓。俩人年纪小,十六七岁,被封公主就是为了和亲。

天宝四载三月十四日,诏书下来,静乐嫁契丹李怀节,宜芳嫁奚李延宠。当时李怀节和李延宠刚叛过又降,唐玄宗还是给了他们封号和公主,图个边境太平。

和亲队伍北上,途经虚池驿,宜芳公主在那儿题了首诗,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和对边塞生活的担忧。诗里提到沙塞会毁容颜,边隅粉黛残,点出她预感生活会苦。

但现实比预感糟多了。结婚后,安禄山当范阳和平卢节度使,为了捞军功,老是出兵打契丹和奚,抢掠他们的地盘和牲畜。这家伙野心大,本是胡人出身,靠军功爬上来,总想多打仗邀宠。

契丹和奚忍不了了,天宝四载下半年,李怀节和李延宠决定联手反唐。反之前,他们杀公主祭天,以示决心。李怀节杀静乐,李延宠杀宜芳,就这么简单粗暴。

俩公主死后,部落就叛了,袭击唐边寨。这事儿记载在《资治通鉴》里,说安禄山侵掠奚契丹,他们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安禄山的压迫是直接导火索,而契丹奚的反复是根源。

这俩公主的死,反映了和亲政策的局限。唐朝以为嫁个女孩子过去,就能买来忠诚,但部落首领看重实际利益。叛了再降,降了再叛,和亲公主成了牺牲品。

相比文成公主那种成功案例,静乐和宜芳的命运太惨了,她们没换来长久和平,反而加速了冲突。事件后,唐军反击,但边境动荡没停。十年后,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朝从盛转衰,长安陷落,玄宗逃到四川。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边疆控制弱了,契丹奚继续游移。德宗时候,才慢慢稳住,但和亲政策还接着用。总的看,唐玄宗的宽松态度,有点纵容了这些部落的反复。

安禄山这种节度使,手握重兵,又爱生事,最终酿成大祸。静乐和宜芳的牺牲,没引起朝廷多大反思,后来的公主还是一批批嫁出去。

历史上,和亲不止唐朝有,从汉朝王昭君开始,到宋明都有。但唐朝次数多,对象广,效果参差。成功如文成公主帮唐藏关系稳了多年,失败如静乐宜芳,就成悲剧。

为什么失败?因为政策没配套军事和经济支持,光靠联姻,部落觉得唐朝软弱可欺。加上节度使制度,地方军阀坐大,安禄山能随便出兵惹事。

事件的影响,短期是边境战乱增多,唐军得花力气镇压。长期看,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藩镇割据,边疆政策更被动。契丹后来强大,建辽国,奚被吸纳进去。静乐和宜芳的死,成了唐和亲史上的一笔黑账,提醒后人联姻不是万能药。

来源:何以为食gff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