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76年,年仅27岁的王勃在渡海途中不幸溺水,最终因惊悸离世。有人说,是那篇绝世的《滕王阁序》耗尽了他一生的气运,在那个李白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是他刷新了唐朝人对文字的想象力,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每当提起,总会为他的早逝而惋惜不已,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
公元676年,年仅27岁的王勃在渡海途中不幸溺水,最终因惊悸离世。有人说,是那篇绝世的《滕王阁序》耗尽了他一生的气运,在那个李白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是他刷新了唐朝人对文字的想象力,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每当提起,总会为他的早逝而惋惜不已,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意难平”。
今年早春二月,在海南岛过冬后自驾返回湖北随州,途径南昌,顺路又去了滕王阁。上楼要门票,如果能背诵《滕王阁序》,则可免票,曾经,年轻时是能够背诵的,便去试试,由智能机器Al用普通话随机掌握,无奈年岁渐老,操作失败,好在工作人员见了我的作协证,放行了。
《滕王阁序》全词共有397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以其深刻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而被广泛传颂。字面解读这句话,说的是天边的落日余辉映照着整个天际,孤鹜在空中飞翔,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浩瀚的鄱阳湖水与天空中金红色的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句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相互映衬,晚霞的绚烂与长天的碧蓝交融的色彩相互交融,孤鹜的灵动与江水的静谧相互呼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对天地和谐之美的赞叹。
许多年来,私下觉得,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的对仗似乎不够工整,落霞与孤鹜是一景致一动物,秋水长天则同为景致,年轻的时候就想过了,却从来没有从深处去思考。近来刷手机,看见网上也有人提出置疑,并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说是“落霞”并非夕阳西下的景象,却是一种动物。南昌当地有一种飞蛾叫“霞蛾”,每当傍晚便飞舞在鄱阳湖边;鹜是野鸭,啄食飞蛾。王勃写《滕王阁序》是“时惟九月,岁序三秋”,这个季节的霞蛾已然不多,便成了“落单的霞”,野鸭则是“孤鹜”,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这般解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在字面上是对仗工整了,但似乎却少了解读成霞光万丈的些许意境。
岁月悠悠,时间已过去了1350年,《滕王阁序》里“落霞”究竟是夕阳西下的景致还是一种叫蛾的动物,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来源:玩主老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