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微信公众号已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0:49 1

摘要:有人鼓吹靠写公众号月入过万,有人狂炫短视频年入百万的秘诀,还有人天天晒无人直播的躺赚模式。

打开手机满屏的“纸醉金迷,合上手机满脑的“焦虑”。

有人鼓吹靠写公众号月入过万,有人狂炫短视频年入百万的秘诀,还有人天天晒无人直播的躺赚模式。

勇敢的人先享受这个世界,最先吃螃蟹的那拨人,尝到财富的甜头,而那些一辈子扎根于贫瘠地方的人,也最终贫困一生。

不可否认,这两年公众号改变了推荐机制,给咱们普通人重新激活了一波红利,但浪潮褪去后,才发现80%的人都在裸泳。

靠写公众号实现财务自由难如登天,别再做梦了,该醒醒了!

01

所谓的红利,只不过是平台的诱饵,平台存活的关键在于用户量;而用户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

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几波周期;巅峰时创作者超过3000万,企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明星达人、个人都可以注册自己的账号。

一直以来都是半封闭的流量模式,最开始吸粉的方式,主要是靠抽奖、关注赢好礼,和线下门店合作等方式。

接触过自媒体的朋友都知道,公众号是最好的私域沉淀粉丝的工具;通过写微博、简书、知乎、头条、B站等方式,放个钩子,让粉丝关注公众号领礼品。

实际上公众号最开始都是地方媒体在玩的,个人做起来的很少;主要是缺少冷启动的资源。

比如你当地的吃喝玩乐门户网站,或者在贴吧里有流量的大v,他们做公众号非常轻松;而个人想做起来,必须去向那些大v买流量。

所以,公众号属于自媒体的2.0时代,完全靠互联网上资产的比拼,普通人有资格入局,但没有上牌桌的机会。

那些有资源的人,先吃到了一波红利,比如那些地方大号,有10万粉丝,每个月接6-10次广告,轻松收入过万;当然初期对广告的管控比较松。

0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6年,自媒体发展迅猛,有资源的行业大佬,都在融资开发小程序,做网站,开发APP。

据说那几年只要做一个差不多的商业计划书,拿着PPT到处演讲就能融到钱,门户网站也都转型自媒体了。

有个说法:“跑马圈地”,就是批量的撒钱吸引用户,正如滴滴打车一样的模式,先给司机发奖励红包,再给用户送福利。

自媒体也是一样的模式,给创作者流量补贴,给明星大v签约,给注册用户发红包等。

我当时随便注册了几个平台,也小赚了一波,比如在企鹅号上发娱乐八卦的内容,一篇文章赚几千块;后来由于抄袭账号被封了,也没继续做了。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企鹅号上运营了3年,赚了200多万。

当然除了这些流量大的自媒体平台之外,还有几十个小众的平台。

也有人成为了头条的签约作者,每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03

公众号又重新活了一次

去年公众号改变了推荐机制,随着短视频的火爆,文章的打开率越来越低,只能重新注入新的血液,才能激活传统的系统。

之前的公众号,是有多少粉丝关注,就推送给多少人;

改革后的推荐机制是,优秀的内容能获得更多的流量。

那些断更、长期不更的号,会被踢出流量池,甚至账号会被平台收回;即便有几十万粉丝,也不会给流量。

所以,虽然死了一批账号,但又激活了成千上万个账号。

这两年有人靠公众号赚了一波钱,我也吃了一点点红利。

现在公众号是雨露均沾,今天给你推一波,过几天给他推一波;当你快要放弃时,再来一颗救命丸。

所以,我劝大家,不要想着靠写公众号发财。

04

为什么说不要想着靠写公众号发财

经济下行,广告商的预算减少,创作者的收入自然也是一眼就能看到头的。

平台管控严格,私下接广告就面临封号的风险。

创作者越来越多,平台不缺好内容,我们都成为了任人摆布的棋子。

短视频的冲击,让文字打开率更低。

AI的崛起,让文字创作者的价值大大打折。

05

如何破局?

收入最好有三条腿,走路才稳。

不要盲目辞职,有工作就先干着,不要轻信什么项目能发财。

一旦辞职了,你会变得很被动,自媒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你可以把它当做副业,下班后写点东西,

可以是做 IP、写自媒体、带点货。

关键是把自己的“长板”产品化、数字化。

低成本、高利润,用 AI 当你的团队,用自媒体当你的24小时门店。

打造一套被动收入系统

把赚到的钱合理配置,银行利息、投资收益,让钱帮你生钱。

说白了,就是:主业稳、副业活、钱能躺着赚。

这才是让人越来越踏实的赚钱方式。

写作和演讲,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只要在创作的路上,还是有机会实现逆袭的。

“行动”是最快的反馈与清醒方式,坚持做小事才能实现成长,“做”才是通往成长最稳的路。

点亮【在看和赞】,你我共同成长。

来源:军哥教副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