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没必要拐弯抹角。鼓浪屿的早春风,吹不散这个故事的影子。钟南山很少在公开场合长篇谈自己的母亲。类似家族过往,网上流传的版本,也有不少失真。有的人说她是名媛,可她身上的那种力道,哪仅仅是名媛这么简单?钟南山母亲——廖月娥,生于福建鼓浪屿。她有点像民国画报里才
这事,没必要拐弯抹角。鼓浪屿的早春风,吹不散这个故事的影子。钟南山很少在公开场合长篇谈自己的母亲。类似家族过往,网上流传的版本,也有不少失真。有的人说她是名媛,可她身上的那种力道,哪仅仅是名媛这么简单?钟南山母亲——廖月娥,生于福建鼓浪屿。她有点像民国画报里才女面孔,安静,带点桀骜。可人们没看见的,是她骨子里缠绕着的荒凉。
那时候,廖家在鼓浪屿有名气,房子高高的、花园仿西洋。说她是“第一名媛”也不算很夸张。可富裕人家,光鲜外壳下总藏着一些不被识破的紧张感。廖月娥从小被精心雕琢,法文很溜,钢琴弹了七年,也能说上点世界局势。她让人觉得无懈可击,不过内心还是有裂痕。没人真的彻底拥有安稳。
廖月娥的婚姻,颠覆了家族兴趣爱好。她偏要选钟世藩。要说钟世藩,家里无田无屋,一介书生,倒是信念强硬。相比那些家族安排的权贵,钟世藩更像旧上海弄堂里闯出来的硬汉,什么都不怕。但对廖家来说,这个选择,等于放弃全部安全区。他们家人其实很抵触,只是廖月娥没接受家族安排。
婚后的日子,廖月娥和钟世藩没有过得多富贵。房子租来的,家具打补丁,日子过得紧凑却本真的。她不是那种典型富家小姐,能把柴米油盐都料理得妥帖,家里小孩感冒,她半夜能起来熬姜汤。旁观者常说廖月娥过得清苦,但她好像不这么看——她从没把委屈挂在脸上。甚至在亲友聚会她也极少诉苦,只是偶尔沉默。她的坚韧,让家里那点窘迫变得微不足道。
细想这一段,“名媛下嫁穷书生”,好像民国假戏真做。可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她的选择。有的老邻居私下认为,她其实一直不适应钟家的节奏,跟曾经的生活彻底断开。她的朋友说她的温柔有时变得极其锋利,有点像落叶后的冬天,冷得让人发怵。这样的性格,是锋芒还是自保?很难说。
钟南山,说实话,小时候更像母亲。性子倔,最怕虚伪。家里遇事,父母从不遮掩,反而让孩子直面现实苦涩。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鼓浪屿不多见,别家都用规矩包裹孩子。钟家不是。钟南山也没太在意财产,他小时候家里很清苦,但父母都是医生,忙起来没白天黑夜。廖月娥会时常叮嘱子女要看病人、不看钱。钟南山被母亲种下了责任感,却也很早体会到孤独。
据卫生部门的统计,五十年代医生职业压力极大,精神压力在上海、厦门等地居高不下。钟南山母亲廖月娥据说长期有失眠症状,偶尔还要吃镇静药。如果说她的生活是一场长跑,终点其实很模糊。有一次,亲戚来信说她性格变了很多,看似风轻云淡,其实早已心如死灰。她常年担心家人、孩子,不愿让人知道自己软弱。钟南山上学那会儿,母亲总是早起仿佛永不疲惫,可没人敢问她昨晚有没有睡好。
后来的事,变得难以逆料。廖月娥五十六岁那年,鼓浪屿海岸线阴沉,发生了一个让整个家族都说不清楚的悲剧。她选择了离开,用最决绝的方法——跳海自尽。这件事在鼓浪屿其实流传不广,因为当地人都讳言此类离世。家族亲友反应很复杂,有人完全不能理解,她一辈子的坚韧怎么最后会溃败?也有人说,是长期压力叠加,绷断一刹那,谁也无法预知。
钟南山那时候被迫面对最原始的疼痛。他父亲钟世藩也懵了很久,家里气氛变得极度压抑。关于母亲为何自尽,钟南山本人并没有在任何场合细致论述更多。他的回忆录提了一句“痛苦的日子”,却故意没有写过程。很多事情,明明可以深挖细节,但家人选择了缄默。这种选择,也许是对逝者最后的温柔。
但说是家族隐痛,其实也是社会环境使然。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对于精神疾病并不重视,女性心理健康容易被忽略。和钟南山母亲一样的案例,在医学文献中经常提及孤独症、抑郁症等,数据极其有限。钟南山后来在学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母亲级别的女性常年焦虑,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被正式诊断过。这样的盲点,至今没有真正被填补。
钟南山母亲的离世,不完全是个人问题。社会压力、家庭责任、身份转折,这些东西混合一起,谁也拆不开来。他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类似双重夹击,既要维持名媛气质,又得适应柴米油盐,不是所有人都能撑住。现在看来,她的选择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成分。就像鼓浪屿那条海边小路,白天热闹一片,到了夜晚无路可走,你说是不是很奇怪?
有人说,家族遗传间的脆弱会代代延续。钟南山一生深受母亲影响,重大决策之前,至少犹豫三次。可这也未必是坏事。如果当初没有病痛,没有失落,钟南山后来未必能走出医学这条路。很多人举他为榜样,其实他自己永远有遗憾。
可是,说遗憾吧,对钟南山来说又未必真的绝望。母亲的失去是实打实的伤痛,可也是他力量来源。后来全国都知道他是“院士”,但家里人知道,他在母亲去世之后特别怕孤独,经常深夜盯着天花板发呆。是不是很正常?或许对于别人来说,孤独是一种习惯;但他不是,钟南山很怕回忆,没那么勇敢,偶尔也会软弱!
钟南山带着母亲的嘱托,拼命工作。他试过转行,可最后还是回到医学。多年之后,钟南山每次讲到母亲,都语气平淡,偶有闪烁,也没太多感慨。有人觉得他太冷静,事实呢?未必。他只是藏得比别人深。母亲留给他的东西又多又杂,有力量,也有阴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受极限。
母亲的痛苦被他一部分继承,一部分对抗。医学界有人分析过他的心理机制,觉得他是“反向遗传”,越痛苦反而越有动力。可这套理论其实站不住脚。他自己也没完全认同。人有时候是偶然的产物,不存在绝对的因果论。他之所以能成大事,和母亲的情感纠葛有关,也无关。谁又能分得清楚?
鼓浪屿的故事还能怎么讲下去?其实到了这里就已经碎片化了,家族往事,总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部分。钟南山的母亲,是悲剧,也是史诗。她的离去没有真正的理由,也无法靠后人的分析补全。
现在,钟南山早已超越个人成败。他的事业有国家,有民众,可情感里一直有裂缝。这种体验很真实,在所有英雄叙事里难得一见。母亲离世带来的不只是痛苦,更是无尽的复杂感。钟南山如同一艘翻涌的船,载着苦难,也承载着希望。
历史不讲完美结局。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其实只剩遗憾和继续。每个人都会被家庭、社会和自我撕扯,最终去往未知的方向。你说,人生是不是总有说不清楚的碎片呢?
来源:空庭落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