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一种洋溢着热情与“活人感”、保全了自我边界的生活方式实在太过耀眼,人们急于在这棱镜中照出一个可能的、理想的自我,才会将自己的一切畅想或担忧都置于其上。」
「这样一种洋溢着热情与“活人感”、保全了自我边界的生活方式实在太过耀眼,人们急于在这棱镜中照出一个可能的、理想的自我,才会将自己的一切畅想或担忧都置于其上。」
“鸡排是免费送,袋子是六块哦。”
“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或者是被别人抢走,我不会承认是收了你的钱。”
近日,一位在江西景德镇摆摊卖炸鸡排的大叔,一夜之间成为了千万网友的“心头好”。
(“鸡排主理人”金句语录)
在炸制鸡排时,他充沛的“情绪价值”、表现出的工作热情、连连爆出的金句,让他以“鸡排哥”的称号迅速出圈,在网络上走红。
同时,他与众不同的几条“炸鸡原则”——四点半后雷打不动只卖学生、顾客需要自己敞开塑料袋迎接出锅的鸡排——也在网友们心中留下了独特印象,为他赢得了“鸡排主理人”的称号。
(摊位前越来越长的队伍)
真诚的产品供给、专业的“工作流”,都是“鸡排主理人”走红路上的铺路石。但真正使他声名鹊起的,或许还是他身上那些更符合当下互联网传播环境的特质:鲜活外显的张力和情绪,以及这种情绪背后作为支撑的、边界分明而适当的真实自我。
而对网友们而言,这种热忱真诚的自我表达,似乎成为了帮助他们反观自身的“棱镜”。
在用“鸡排主理人”的素材描述自己生活状态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种更易接受或是更轻盈的出路。
01 “主理人”的姿态,真诚的“活人感”
“主理人”这一称号,可能来源于“鸡排哥”风雨无阻遵守的一系列“职业规则”:
第一,4:30后不接散户。因为他要去完成他的“主业”——去学校门口给刚刚放学的老主顾们卖鸡排。
第二,学生比路人优惠一元,但是顾客在12点后购买鸡排要贵一元。据称,这是为了“惩罚顾客不坚定的选择”。
第三,为了提高效率,顾客在点单后要先取好袋子,并在鸡排出锅的那一刻打开袋子与他精准对接。袋子当然不可以丢失,否则本着“鸡排免费,袋子6元”的原则,他“不会承认收过你的钱”。
(“炸鸡主理人”前往学校前,与顾客们“谈判”)
这些“繁文缛节”,确实会让人们回忆起前一段时间遭受群嘲的那些“规矩比服务还多”的店铺主理人。
而在情绪表达方面,“鸡排哥”身上的“主理人特质”可能更加明显。他一丝不苟地给鸡排挂糊,像玩“胡闹厨房”一样火急火燎、大开大合地把鸡排递给“嗷嗷待哺”的客人,似乎要动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表达自己对炸鸡排事业的热情。
“主理人”们所标榜的专业和热情,似乎真的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
(为了满足大家吃鸡排的愿望,而全员出动的“鸡排家族”)
当然,“鸡排主理人”只是人们对“鸡排哥”的戏称。大家都很清楚,他从未像自封为“主理人”的店主们那样自吹自擂、营造精英感。
不过,他身上的这些特质,或许的确符合“主理人”一词的原初定义——将个性化的态度、人格化的标签和品牌深度绑定。
当属于自我的独特思考和情绪体现在服务中,顾客就更容易感受到主理人的“活人感”:与自己打交道的并非某个庞大营利系统的冰冷末梢,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能和自己产生真实链接的鲜活个体。
人们对“鸡排主理人”的喜爱或许正来源于此。他设立的各种“原则”、在炸鸡排时热情到有些夸张的姿态,都能证明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过思考、投入了感情的真实的人。
在服务业人员被越来越多地要求遮蔽自己真正的感受,面对顾客戴上顺从、刻板的假面时,这种“活人感”便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02 温和的活跃,收敛的自我边界
虽然人们喜欢“鸡排主理人”的真实与活跃,但从经验来看,这两点还不足以成为人气的保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用“活跃”和“真实”,将自己一路推出了大众“好球区”的“主理人”。
他们当然可能有着充沛的“活人感”,以至于能如数家珍地道出每种咖啡豆的名称和特点,耐着性子给店内的每款产品起一个清新文艺的名字。
(来源bilibili@港妹妹join)
只是,这种“活人感”的来源,可能是过度膨胀的自我需求,而非单纯的热爱和思考。
天花乱坠的商品介绍、繁复冗长的店内规则,乃至“主理人”这一带有所谓高级感的称呼本身,可能都只是他们制造小众感、优越感,或者说,布尔迪厄所称的“区隔”的手段。
这种“活人感”的生产,可能要靠忽视他人的自我才能够实现。有时,正是在大多数顾客对他们的命名、品味或经历的不理解中,他们才能借由“超凡脱俗”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与少数“同好”抱团取暖。
而“鸡排主理人”可能在一开始就清晰地感知到了两种“活人感”之间的区别。他的鲜活自我、个性表达总收敛在恰当的范围内,就像他只会以俏皮而非说教的方式介绍自己的“规矩”,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限购鸡排、让人们“张开袋子”的原因,鼓励顾客配合。
(“鸡排主理人”的“情绪价值”)
他会也试着把“满足顾客需求”直接纳入自我需要的边界内——坚持每天出摊满足各地游客的需求、用“土味情话”幽默地回应顾客的问题……就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6元的鸡排卖出60元的情绪价值。”
或许“鸡排主理人”出圈的原因,就在于他满足了人们对一个理想服务者的大部分想象:要有不受标准规训的鲜活自我和充沛热情,更要把这种自我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上。
只有这样,他的真实、热忱才不至于将周围的人灼伤。
03 现实版的“海绵宝宝”,棱镜中的理想
排起长龙的,并不只有“鸡排主理人”的线下小摊,还有网友们运用他的视频素材所制作的二创。
大学生、辅导员、大厂职员、新媒体“民工”……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纷纷由他在摊位上手忙脚乱的样子,联想到自己在学校或职场中的忙碌处境。
(“做完你的我做你的”)
“鸡排主理人”作为网络二创素材,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友们本就需要一个轻松的由头,完成对自身忙碌处境的自嘲,来稀释高压的生活带给自己的不适。
而“鸡排主理人”在其中手舞足蹈的姿态,在赋予素材戏剧性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新奇与特别:这种“海绵宝宝”般的工作热情,和大多数人面对压力的实际反应有着巨大的反差。
(“鸡排主理人”表现出的工作热情,使网友们把他称为“现实版的海绵宝宝”)
或许,正是这种新奇感,不断提升着“鸡排主理人”的热度。人们一边惊讶于他的活力,一边也可能在悄悄地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要过上这样的生活。
从这时起,“鸡排主理人”的爆火,便不再单纯关乎大众对服务者的期待,而是开始关乎每个个体的生活状态。
人们审视起现有的生活,将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投射在他身上,希望自己能从他身上汲取一些经验或能量,将自己也变成既能努力生活、又能像真正的主理人一般珍视自我的人。
(有网友担心:“鸡排主理人”开始逐渐失去表情管理了)
但与此同时,不一样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有人担忧,“鸡排主理人”在越聚越多的顾客包围下,可能难以保持之前的热情和活力。
不过,催生这种担忧的,或许同样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大家希望能像“鸡排主理人”一样,在生活的压力下保护好自我,却受困于难以改变的现状,从而忍不住责怪自己努力不足、勇气不够,才无法过上像他一样幸福的生活。
而通过在“鸡排主理人”身上投射自己对失败的忧虑,就像是在跳出现状前为自己提前铺上一层情绪的气垫,来停止无尽的自责:
也许在过大的压力面前,连“海绵宝宝”一样的人也会不再热情乐观。所以即便我的尝试失败了,也不全是我的责任。
(在“鸡排主理人”身上投射的,可能是网友们自己的处境)
无论是对“鸡排主理人”的向往还是担忧,可能都是我们内心生活愿景的投射。
归根结底,是这样一种洋溢着热情与“活人感”、保全了自我边界的生活方式实在太过耀眼,人们急于在这棱镜中照出一个可能的、理想的自我,才会将自己的一切畅想或担忧都置于其上。
但 “鸡排主理人”自己终究不是作为谁的镜子而生。无论这一轮舆论热潮会持续多久,他或许都能凭借一贯的乐观、热情与同理心,收获幸福平静的生活。
而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忠于自己、正视自己的需求,通过这面棱镜确定工作与自我、压力与幸福的理想边界,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条更值得热爱的出路。
参考资料:[1]Vista看天下,《老板会自称“主理人”的店,啥都敢涨价、规矩比服务还多》来源:三农的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