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岁的李晨曦是复旦大学一名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新生,离开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后,大学的节奏显得宽松许多。晚上宿舍里熄灯后,她常常躺在床上刷剧到深夜,凌晨一两点才放下手机。白天的课程并不紧凑,早晨的闹钟响起时,李晨曦总是赖到快迟到才慌忙起床。饮食习惯更是随意,早饭常常
19岁的李晨曦是复旦大学一名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新生,离开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后,大学的节奏显得宽松许多。晚上宿舍里熄灯后,她常常躺在床上刷剧到深夜,凌晨一两点才放下手机。白天的课程并不紧凑,早晨的闹钟响起时,李晨曦总是赖到快迟到才慌忙起床。饮食习惯更是随意,早饭常常省略,午餐不是奶茶炸鸡,就是干脆靠零食果腹。 长期作息紊乱,再加上油腻和高糖食物摄入过多,身体在无形中逐渐承受着负担。
2019年10月6日早晨,李晨曦从宿舍床上爬起时,照镜子忽然发现额头上冒出了几颗小红点。起初只是细小的突起,像被蚊虫叮过一般,轻轻一碰会有点酸胀。 她以为是昨晚熬夜加上吃了太多薯片导致的“上火”,并没有在意。可是到了中午,额头的红点逐渐肿大,皮肤表面发烫,甚至有一种被针尖顶着的刺痛感。 午休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额头火辣辣的,枕头轻轻一蹭都能让她皱紧眉头。到了傍晚,红肿的范围明显扩大,连同鼻翼和下巴也冒出了新的突起,照镜子时映入眼帘的红斑让她心头一紧,却又只能随意拍些护肤水想掩盖过去。
那天上午上课时,李晨曦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讲台上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但她几乎听不进去。眼角余光里,同学们时不时瞟向她的脸,李晨曦心跳骤然加快,手掌冒汗, 下意识地把头埋得更低。午餐时间,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可李晨曦却毫无食欲。她买了杯奶茶和一包薯片回寝室,边刷剧边往嘴里塞。薯片咸辣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奶茶的甜腻冲进喉咙,短暂的快感掩盖了内心的不安。 可没多久,面部的热胀感加剧,额头甚至渗出了点点脓液,指尖一碰就能感觉到脓包快要破裂。
10月12日下午,李晨曦正在宿舍的书桌前写作业。窗外阳光照进来,照在她的额头上,皮肤表面泛着红光。原本只是小范围的红点,如今已经连成一片,摸上去鼓鼓的,里面似乎藏着硬硬的结节。 低下头写字时,鼻翼两侧传来一阵胀痛,就像有一枚钝钉子卡在皮肤底下,随着呼吸一下一下地往外顶。 她试着用手轻轻按压,可刚碰到就立刻传来尖锐的刺痛,疼得她猛地吸了一口凉气。
到了傍晚,室友们喊她一起去吃饭,她却摇了摇头,捂着脸说没胃口。事实上,不只是没有食欲,面部的灼热感越来越强烈,额头和下巴已经出现了脓包,皮肤表面发亮发紧,像随时会破裂一样。 她拿起镜子仔细看,脸上已经布满大小不一的红肿,甚至连鬓角和颧骨也被波及。 指尖刚擦过粉底,便传来一阵撕扯般的痛感,那种触碰让她几乎眼泪都要涌出来。
一周后,情况进一步恶化。这天吃完午饭,李晨曦正在图书馆自习,忽然感觉面部一阵抽痛,像有什么东西在皮肤下被撕裂。 疼痛沿着颧骨和太阳穴扩散开来,眼睛被牵得酸胀,头皮也微微发麻。她放下笔,用手轻轻按住面颊,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炙热,还能感觉到皮肤下鼓胀的脓液。 不到一小时,冷汗已经顺着额角滑落,脖颈后也湿透了。她支撑着身体站起,却觉得脚步发虚,眼前的书页像被水雾笼罩。室友见李晨曦状态不对,赶紧扶她去了校医院。
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先安排了血常规、肝功能和皮肤科检查。血液结果很快出来:白细胞计数达到13.9×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2%,提示体内有明显炎症反应;肝功能显示ALT升至69 U/L,AST为65 U/L,较正常值偏高。
随后使用皮肤镜检查,放大观察李晨曦面部皮肤,可以清楚看到红色丘疹、脓疱以及多发结节,部分部位甚至形成融合性的大片红斑。下颌缘和双颊皮肤下可触及硬结,按压时明显疼痛,表明炎症已波及到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 皮肤表面油脂分泌旺盛,混合着脓性分泌物,散发出淡淡腥气,提示继发感染已经存在。看着满脸脓疱和结节的李晨曦,再结合指标,医生很快做出诊断:重度痤疮伴有继发感染,需要系统治疗。
为控制炎症并抑制皮脂分泌,皮肤科主任决定给李晨曦口服异维A酸,并辅以抗生素短期治疗。同时强调要严格避孕,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异维A酸是一种维生素A的衍生物,在皮肤科常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 它能够显著抑制皮脂腺的活性,减少油脂分泌,从源头改善皮肤油腻环境;同时能调节角化过程,防止毛囊角化堵塞,减少粉刺形成。异维A酸还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使红肿脓疱逐渐消退。临走时,医生还叮嘱她必须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少油,避免熬夜和高糖食物,并要按时服用异维A酸,定期复查。
李晨曦回去后便立刻遵循医嘱执行起来,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她的皮肤确实好转了许多。原本密密麻麻的红疹和脓包逐渐消退,痘印虽然仍在,但整体外观改善明显。 为了巩固疗效,她严格遵照医嘱,坚持每天一粒异维A酸,早晚按时护肤,不仅戒掉了之前高油高糖的饮食和熬夜习惯,甚至还主动加入了学校的瑜伽社团,每周两次练习。3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基本正常,皮肤状况稳定。 医生点头称赞,说恢复得不错。李晨曦心里松了一口气,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摆脱了困扰。
然而,意外还是在不经意间到来。2020年4月2日下午,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很安静,只有翻书和落笔的沙沙声。李晨曦低头写着复习笔记,忽然觉得右上腹深处传来一种隐隐的发紧感,像是吃下去的东西被堵住了一般。 起初只是轻微的不适,但随着时间延长,胸口到肚脐之间的区域渐渐沉重起来,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按压。 她换了几次姿势,试图伸直腰背或者靠在椅子上放松,可那股发紧感始终不散,反而像嵌入体内一样,贴着肋骨下方一动不动。额头开始沁出细密的汗珠,笔尖停在纸面上,连字迹都抖得模糊。
不到二十分钟,原本单纯的闷胀感逐渐转为一种沉甸甸的钝痛,位置更加集中在右上腹。 每一次深呼吸时,都像有东西在肝区内部被拉扯,疼痛随着胸廓的起伏而一阵阵加深。李晨曦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想用短促的气息减轻压迫,但很快便感到胸闷、气短,眼前发花。她缓缓弯下腰,试图让疼痛有所缓解,可这种姿势却让钝痛更清晰,就像有人在体内安放了一块沉重的铁块,一点点碾压着脏器。 掌心开始发凉,握着笔的手有些抖,冷汗从鬓角滑落,湿透了她的衣领。
半小时后,钝痛已经彻底演变成灼热感,仿佛肝区被点燃了一般。 那种疼痛不再是模糊的压迫,而是实实在在的火辣,像火球瞬间炸开,灼烧感顺着肋缘迅速向四周扩散。李晨曦的身体僵直在椅子上,双手死死压着桌沿,手背的青筋一根根暴起。 呼吸变得急促,胸口剧烈起伏,冷汗大颗大颗滚落下来。她的脸色迅速苍白,嘴唇发青,整个人像被抽干了力气一般。室友被吓到,急忙扶住摇晃的身子,看到她的眼神开始涣散,立刻慌乱地掏出手机拨打了120,声音发颤:“快来救人!”
急救车抵达时,李晨曦已陷入半昏迷状态。送入急诊后,医生立即下达全套化验和影像学检查。第一批血液结果很快出来:白细胞16.2×10⁹/L,明显高于正常上限,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90%,提示体内正处于强烈炎症应激状态。凝血功能也出现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8秒,INR升至1.7,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与此同时,血小板数降至98×10⁹/L,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医生在查看数据时神情凝重,意识到病情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严重。
第二批结果同样令人揪心。肝功能指标全面异常:AST高达365 U/L,ALT飙升至402 U/L,谷氨酰转肽酶(GGT)升至225 U/L,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至68 μ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42 μmol/L。 血清白蛋白下降到27 g/L,显示肝脏合成功能已严重不足。乳酸水平也异常升高,反映出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B超检查提示肝脏体积增大,实质回声粗糙,血流信号紊乱,进一步支持了严重肝损伤的判断。经过多学科会诊,医生明确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并告知家属病情危重,需全力抢救。
急诊团队立即启动重症处理预案。李晨曦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医生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以维持血压,同时给予白蛋白输注以改善血浆胶体渗透压。并启动血浆置换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尽可能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 与此同时,联合使用护肝药物和抗炎治疗,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凝血功能。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抢救,李晨曦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稳定。
听到这个消息,刚刚转醒的李晨曦整个人像被定格了一样,眼神空洞地盯着病房天花板,嘴唇微张,却发不出声音。 胸口剧烈起伏,呼吸急促得像要拼命把空气吸进肺里,想冲散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可吸得越急,胸口越发沉闷发堵。床边一直守护的母亲当场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握着女儿的手颤抖不止, 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哽咽着不断重复:“怎么会这样……不是一直都在好转吗?”
反应过来后,李晨曦缓缓转头,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疑惑,声音颤抖却透着无法抑制的激动:“我平时饮食很注意,不吃油炸,不喝酒,也没有乱用东西,复查的时候你们不是都说指标在恢复吗?怎么突然会变成这样?是不是哪里弄错了?是不是你们的检查出了问题?” 她的眼眶通红,嗓音越来越高,仿佛所有压抑的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医生望着情绪几近崩溃的李晨曦和泣不成声的母亲,轻轻叹了一口气,语气温和却十分郑重:“我理解你们现在的心情,也知道这让人难以接受。但请你们相信,我们不会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原本,我也怀疑是不是在日常生活里有细节没有坚持,比如作息紊乱、饮食过于油腻,或者情绪波动太大。但从你们的讲述来看,尤其是你母亲对你生活的补充,这些可能性基本上都可以排除了。”
说到这里,医生回到电脑前,仔细调出李晨曦入院以来的全部检查资料,又一页页翻阅她过去一年内的健康记录。眉头随着数据的比对越来越紧,不时停留在某些指标上反复确认。 随后,他重新走到病床边,再次与母女俩详细沟通近期的饮食、作息、是否接触过特殊药物或环境,甚至连服用护肤品和保健品的时间点都逐一核实。然而这一轮问诊下来,依旧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一切似乎都太正常了,正常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医生眼底闪过一丝犹豫,心中隐隐升起一个更复杂的猜想。
几番思索无果后,他将病例整理出来,与科室的几位资深医生逐一讨论,甚至请来影像专家和消化科主任一起会诊。但大家翻遍所有的化验结果、影像学片子和日常记录,依旧没能找到导致病情突然恶化的根本原因。 就像是凭空发生的一场变故,毫无征兆,毫无破绽。
医生心底的沉重感越来越强。他很清楚,自己能够依靠的临床经验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果再找不到诱因,李晨曦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失控。他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翻看检查图像和书写记录,眉头紧锁,几次提笔想写下意见又停住。直到深夜,他终于下定决心,将病例资料整理后,转交给省医院皮肤科的曾教授——一位在全省范围内都极具声望的皮肤病专家。
曾教授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疑难病例。原本他只是习惯性地浏览,却在读到这份资料时,目光突然凝住。 无家族史,无不良嗜好,饮食规律,作息相对稳定,影像与体检长期显示平稳,却在短期内骤然恶化成急性肝衰竭——这一连串的描述让他眉头紧锁。
“没有诱因?”曾教授轻声重复,随即摇了摇头。 从医四十余年,他最不相信的就是“无缘无故”。任何重大疾病的发生,背后一定有隐匿的原因。 尤其是一个原本指标稳定的年轻患者,突然出现急转直下,这其中必定存在某个被忽视的细节。
第二天一早,曾教授便亲自来到医院。没有穿白大褂,也没有带助手,只是像一位长辈一样推门走进病房。李晨曦靠在床头,面色虚弱而迷茫,母亲守在一旁,目光紧紧跟随着来人。
曾教授没有急着发问,而是坐在床边,语气平缓:“我不是来质问的,只是想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或许你们自己都觉得不重要,但这些细节有时能带来答案。” 李晨曦点点头。于是,一连串细致入微的问题开始了——从饮食到睡眠,从学习到娱乐,从日常习惯到微小动作。
问得越多,曾教授心头越沉。他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生活轨迹。 没有乱用药物,没有作息放纵,甚至饮食也清淡得近乎苛刻。这个病例显得过于整齐,整齐得让人难以置信。
他沉默片刻,忽然提出能否看看李晨曦的手机相册和日记,理由很简单:人脑可能会遗忘或忽视,但照片和记录会留下真实。 母亲迟疑了一下,还是递了过去。曾教授一页页翻看,起初是整洁的宿舍、规律的课堂、清淡的饭菜,都毫无问题。但当翻到某张不经意的生活照片时,他的手突然停住,目光陡然一紧。
医生察觉到了这一细微变化,立刻凑上去看,却没发现什么异常,疑惑地低声说:“不就是普通的记录吗?到底有什么问题?” 然而,曾教授没有回应,只是久久凝视那张照片,然后缓缓抬起头,神色凝重地看着李晨曦,眼神里透着痛惜与笃定。
他终于开口,语气低缓却异常坚定:“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得急性肝衰竭了。 你的生活方式近乎完美,不熬夜、不喝酒,饮食规律,就连复查都非常及时。甚至连你服用的异维A酸,剂量合理、时间规范,也完全符合医生的建议。” 说到这里,他声音一顿,表情沉重了几分:“可问题——就出在这异维A酸上。不是药物本身,而是你在服用它的过程中,反复忽略了3个极其细小、却致命的细节。正是这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动作,最终成为了压垮你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个细节看似与药物无关,却与环境息息相关。李晨曦平时生活节奏紧张,书桌和床头柜常常堆满资料和化妆品,为了方便,她索性把药瓶放在寝室靠近窗台的书架上。那个位置白天采光极好,阳光每天会透过玻璃直射到药瓶所在的角落。药片外观上看不出任何变化,瓶身也没有明显变形或褪色,因此她一直没有警觉。然而,许多药物成分在长期光照下会发生分解和氧化反应,尤其是在温度波动的环境中更易生成不稳定的杂质。她每一次服药,都可能在无意间摄入了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额外负担。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微小”的差异开始在体内积累。肝脏作为主要的代谢器官,不仅要分解药物原本的有效成分,还要额外处理这些在光照下生成的不稳定副产物。长期重复这样的代谢过程,使得肝脏的酶系统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本应平稳运行的代谢通路被迫在高负荷状态下不断运转,部分解毒酶的活性逐渐紊乱。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转氨酶水平持续升高,就是这种累积伤害的信号。可惜这些指标在初期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更未能及时调整药物存放方式。
第二个细节隐藏在她的用餐习惯中。李晨曦为了保持体型,经常采用“轻食”模式,尤其是晚餐时,她常常只吃水果或者一小份生菜沙拉。她认为这样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减少热量摄入,完全符合健康饮食的标准。然而她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异维A酸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只有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摄入时,才能被小肠充分吸收。如果缺乏油脂,药物吸收效率就会出现明显波动,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忽高忽低。她自觉清淡饮食是健康加分,却没意识到这与治疗药物的特点产生了冲突。
当药物吸收不稳定时,肝脏不得不应对时而过量、时而不足的代谢负担。高峰时段,肝细胞骤然面对高浓度的活性物质,代谢速度被迫加快;低谷时段,疗效无法持续,又需要更频繁的调节来维持平衡。长期反复下去,这种“波动性”代谢比稳定负荷更具破坏性。肝细胞在一次次冲击中逐渐受损,炎症反应悄然积累,直至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谷草转氨酶全面异常。李晨曦一直以为饮食越清淡越好,却没想到在用药背景下,这反而成了隐形的风险。
第三个细节与她的睡眠习惯密切相关。大学生活自由度较高,李晨曦经常在半夜刷剧或看手机视频到困意袭来时,才猛然想起当天的药还没吃。为了图省事,她总是顺手拿起药片,直接在床上侧身吞服。她并不知道,在侧卧或半躺姿势下服药,药片极易停留在食管局部,无法顺利进入胃部。这种滞留状态下,药物会缓慢溶解,局部浓度过高,对食管黏膜造成直接刺激。更严重的是,部分成分可能提前进入局部血管,形成短时间内的峰值浓度,远高于正常口服后的稳定释放速度。
这种不均衡的吸收模式让肝脏在不知不觉间反复承受“突发性冲击”。肝细胞本应以稳定节律代谢药物,却不得不一次次应对瞬间的高浓度压力。李晨曦在用药初期,时常感觉心口发热、胸闷甚至轻微恶心,但她并未联想到是服药姿势和时间不当造成的。她只是以为是胃部偶尔不适,甚至自我安慰说“可能是吃得太快”。这种对细节的忽视,使她错过了最容易纠正的时机,也让潜在的风险逐渐积累,最终演变为不可逆转的肝脏损伤。
参考资料:
[1]段炼,董子瑜,杨琳,等.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预测痤疮物理治疗效果的研究[J/OL].科学通报,1-11[2025-09-27].https://doi.org/10.1360/CSB-2025-5076.
[2]张晟安,张炜捷,戴亮,等.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Meta分析[J].中草药,2025,56(18):6721-6731.DOI:CNKI:SUN:ZCYO.0.2025-18-021.
[3]廖彩凤,邱跃洪,黄鸿健.自拟二陈平痤汤联合火针治疗痰湿瘀滞型痤疮的临床效果及对皮损症状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7):163-166.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5.27.047.
(《回顾:复旦19岁女学生长痤疮,坚持吃异维A酸,1年后突发肝衰竭,原因令人惋惜》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