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6月,一位74岁的老人执意要去台湾,她是开国大将陈赓的遗孀傅涯。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92年6月,一位74岁的老人执意要去台湾,她是开国大将陈赓的遗孀傅涯。
飞机刚落地台北松山机场,十几辆黑色轿车排成两列,老人愣在那里不知道该上哪辆车。
1918年,傅涯出生在江西景德镇,父亲是绍兴师爷,母亲是苏州大家闺秀。这个家庭有10个孩子,傅涯是女孩中的老大。
父亲早年留过洋,在国民政府里有差事,母亲深居简出,管着一大家子。按说这样的门第,孩子们应该走同一条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傅家的孩子们开始分道扬镳。
哥哥们姐姐们纷纷投身抗日,奇怪的是,他们大多选择了国军。只有傅涯,在哥哥傅森的影响下,盯上了延安。
傅涯从小就看不惯旧社会的黑暗,上学期间,她亲眼目睹军阀统治下百姓的苦难。16岁那年,她告别父母,独自来到南京求学,为了生计,还得打零工补贴花销。
那段勤工俭学的日子,让这个大家闺秀真正接触到了底层生活,锦衣玉食长大的小姐,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饥寒交迫。
1938年,20岁的傅涯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她要去延安。
父母劝不住,家人也拦不了,为了不连累亲人,她甚至改了名字,从傅慧英改成傅涯。
就在傅涯奔赴延安的同一年,父母带着弟弟妹妹去了台湾。
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1945年,傅家人准备举家迁往台湾,他们写信给傅涯,问她愿不愿意一起走。
傅涯犹豫了。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一边是家人的召唤,一边是丈夫的陪伴。
她选择了留下。
她要陪在陈赓身边,她的理想只能在大陆实现。
这个选择,让台湾海峡成了最无情的分界线,从此,傅涯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1940年5月,山西武乡。
傅涯随文工团来这里慰问演出,八路军386旅也在这里休整,旅长陈赓因伤在此养病。
这个陈赓,可不是一般人,黄埔一期,威名远扬,连彭德怀的玩笑都敢开,但此时的他,正深陷丧妻之痛。
1939年,陈赓的妻子王根英在日军扫荡中牺牲。
这个消息让陈赓彻底垮了,从前那个爱说爱笑的旅长,变得沉默寡言,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屋顶看星空。
战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抗大训练部长王智涛最着急,他问陈赓过得怎么样,陈赓苦笑:"什么都好,就是缺个老婆。"
王智涛心里有了主意。
正好文工团来演出,王智涛看中了傅涯,这个姑娘举止大方,博学多才,性格阳光活泼。
王智涛开始"媒人"生涯。
他安排傅涯到家里"借道具",陈赓正好在那里养伤。
两人第一次见面,场面挺有意思。
文工团的女同志鼓起勇气,请陈赓讲故事,说要做演出素材。
陈赓来了精神,他讲起会昌战斗的经历:"那次受伤的时候,我真想开枪自杀,后来一想,咱们还没把小日本赶跑,就这么死了算怎么回事?于是我就躺在地上装死。"
明明是生死关头,被他三言两语说得像过家家。
傅涯当场就笑了。
陈赓也被这个爱笑的姑娘吸引了,接下来三个月,陈赓的勤务兵成了文工团常客。
战士们发现,司令员总把写满字的信纸折成燕子形状,托人捎给文工团那个扎麻花辫的姑娘。
傅涯的梳妆盒渐渐装满这样的纸燕子,每只翅膀内侧都藏着前线见闻或战地诗抄。
转折发生在中秋夜。
文工团排演新剧《巾帼英雄》。排练到第三幕时,陈赓突然出现在后台,手里攥着被退回的第十封信。
"你要是真觉得我配不上,就把这些信当柴火烧了。"
傅涯看着他军装下渗血的绷带,第一次说出了家中的婚约。
她有未婚夫,是从小定下的表哥。
陈赓没有勉强,只是说:"我等你。"
这一等,就是三年。
1943年,傅涯收到未婚夫的信,不会来延安,两人各奔前程。
陈赓立刻打电话求婚,可是组织上却说他们不能结婚。
因为傅涯的父母在台湾,还是地主阶级出身,在那个年代,这就是"特嫌"。
傅涯委屈,陈赓也憋屈。
关键时刻,邓小平出手了。
1943年2月25日,两人终于结为夫妻,婚后陈赓把所有日记都交给傅涯保管,等于毫无保留地把过去的自己交给了她。
1961年3月16日,陈赓病逝。
58岁的传奇大将,就这样走了。
傅涯一下子成了五个孩子的母亲,包括陈赓前妻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她都视如己出。
守寡的日子不好过,她要工作,要带孩子,还要给王根英的母亲按月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
最难的是思念。
思念丈夫,也思念远在台湾的亲人。
上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民间可以通信了,傅涯却不能随意行动。
她是共产党员,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身份限制让她只能把思念埋在心底。
1980年,转机来了。
傅涯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是最小的妹妹寄来的。
信里说,家人们大多在台湾定居,父母临终前想把骨灰运回大陆安葬。
这封信点燃了傅涯内心的思念之火。
组织上知道情况后,决定帮她完成心愿,经过多方协调,1986年,傅涯父母的骨灰终于运回江西老家安葬。
傅涯捧着父母的骨灰盒,泪如雨下:"那种痛啊,实在无法用语言描述。"
心愿了了一桩,新的执念又起。
她想去台湾,想见见活着的亲人。
1992年,历史给了她机会。
这一年,傅涯正式离休,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在这一年形成。
海协会与海基会经过反复协商,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两岸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
儿女们担心74岁的母亲身体吃不消,纷纷劝阻。
傅涯态度坚决:"就让我去一次吧,如果这次不去,我可能就再也去不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组织批准了她的申请。
1992年6月,傅涯登上了飞往台湾的客机。
台北松山机场,舷窗外掠过基隆港的轮船。
74岁的傅涯攥紧手中的日记本,心情五味杂陈。
31年前陈赓去世时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他倒在书桌前,钢笔尖还停在未写完的台海局势分析报告上。
飞机降落了。
舱门一开,傅涯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二十多辆黑色轿车沿着停机坪排成两列,穿中山装的老者与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混杂在接机队伍中。
有人举着"黄埔同学会"的横幅,有人捧着福建老家的酸枣糕,更多人在反复核对手中发黄的照片。
镁光灯闪个不停,记者们认出了几位特殊来客:
退役将领中站着陈赓在黄埔一期的同窗,商界代表里藏着当年护送过八路军情报员的船王后代。
台湾当局派来的便衣警察不得不临时维持秩序,广播里反复播放"请保持肃静"。
傅涯愣在那里,不知道该上哪辆车。
次日,《联合报》头版记录下震撼一幕,傅涯在台北福州同乡会馆摆出三十八封未寄出的家书。
从1950年提议两岸通邮的通草纸信笺,到1979年呼吁开放探亲的航空信封,每封信都盖着"地址不详"的退件章。
侨居菲律宾的傅森后人带着族谱赶来,泛黄的纸页上,傅涯1943年的婚期旁注着"赴延安未归"。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卷裱糊好的宣纸,陈赓1960年手书的《告台湾同胞书》草稿首次公开:"黄埔同窗执手言欢日,当共饮阿里山茶。"
这份草稿与于右任逝世前所吟"葬我于高山兮望大陆"的诗稿,用的是同一批南京总统府专用笺。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
傅涯在台湾待了两个月,尽管隔绝了30多年,血脉亲情依然割不断。
她见到了年迈的兄弟姐妹们,听他们讲述这些年的颠沛流离。
她也听到了陈赓昔日战友们的故事,黄埔同窗,有的在大陆,有的在台湾,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两个月后,傅涯回到北京。
此后,她与台湾的亲人保持着联系,直到2010年1月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2011年3月16日,陈赓去世50周年当天,陈赓、王根英、傅涯的骨灰在湖南湘乡合葬。
傅涯生前曾立下特殊遗嘱,希望陈赓能与前妻王根英合葬,自己愿意成全这段未了的情缘。
这份宽容,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1992年那次访台,不只是一个老人的寻亲之旅,更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转折。
十几辆汽车排队接机的场面,折射出两岸民间交流的复杂情感和深厚渊源。
时代分割了一个家庭,历史最终让亲情得以重聚。
参考资料:
新华社:《"九二共识"的由来》-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6期:《陈知进:我的母亲傅涯》- 详细记录了傅涯的生平和家庭情况
人民日报海外版:《"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 阐述了1992年两岸关系重要转折的历史意义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