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新疆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
吐鲁番作为文化融合中心的西域法律文化价值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侯欣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景区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新疆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多民族、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学界对吐鲁番历史的重视由来已久,研究多从文化、中西文明融合的角度,对于吐鲁番的法律文化价值重视不够。
西域:一个法律文化概念
以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无法替代的独特存在。其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流行的宗教与民众的生活方式,促使当地民众对法律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和期许;其二,多民族、多种宗教共存的现实,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与中原和中国其他边疆地区完全不同的法律文化样貌,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并推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发展;其三,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与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体系交流融合的桥头堡,多种法律文化在此长期交流、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任何单一传统法律文化都不尽相同的区域特色,即便是在世界法制发展史上都难寻相似样板。现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是以中原农业文明或者说儒家文明为中心展开的,无论是观察者的主观意识,还是研究范围、研究结论都难以涵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全部,强化对西域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西域法律文化研究之可能
对于任何学术研究来说,资料永远是第一位的,西域地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如官私文书、壁画、遗址、实物等。
吐鲁番文书和敦煌文书是研究魏晋隋唐宋元西域的重要资料。吐鲁番文书是指从吐鲁番地区古墓葬区、古城和洞窟遗址中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包括汉文与古粟特、突厥、回鹘等文字,时间跨度为东晋十六国到元代(公元4~14世纪)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吐鲁番文书按性质可分为公文书、私文书、古籍、佛教道教经卷四大类。其中,公文书有朝廷诏敕、律文、籍帐,各级军政机构的文牒等﹔私文书包括世俗生活及寺观活动的各类记载,如契券(租佃、借贷、雇佣、质赁、买卖等)、遗嘱、信牍等﹔古籍有儒家经典、史书、诗文、启蒙读物、判集等﹔宗教类有佛教经论,道教符箓、经文,以及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宗教文书。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研究魏晋隋唐宋元时期西域地区经济、法律、社会史的重要资料。加上敦煌文书,数量则更为可观。
壁画为西域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西域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壁画,除人们熟知的敦煌壁画外,吐鲁番一带亦有多处发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柏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华丽装饰之所的意思),最早开凿于公元五六世纪,唐代称寒戎寺,废弃于元代,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余个,保存壁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古代新疆著名佛教遗迹之一。在西域地区,宗教信仰与法律制度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壁画题材以宗教为主并保留了大量日常生活场景,描绘了古代维吾尔人、汉人信奉佛教的盛况,反映了古人衣着服饰、屋宇、伎乐、仪轨等丰富内容。
先民活动遗址再现城市管理规范。气候干燥使西域地区保留了众多古代先民活动遗址,仅吐鲁番一地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如著名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与古墓葬群等。交河故城于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所建,是车师前国的都城,作为车师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吐鲁番处于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宋元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故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交河故城由夯土建筑而成,其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都保留至今,其中佛塔群有佛塔101座,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格局、功能分布与市民日常生活,足以与唐代律令中的城市管理规范进行互证。
坎儿井等实物蕴含当时的法律制度。吐鲁番一带还保留了大量各类实物,如著名的坎儿井。坎儿井的“坎儿”是井穴之意,集农业灌溉、人和牲畜饮水与浇灌扩大绿洲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因其独特的工程结构和施工工艺而著称,既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又是水文化遗产,与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蕴含厚重的历史价值、农业价值、生态价值、工程科研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如此巨大的投资、高难度的施工与复杂的地下管网系统,是以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法律制度作保障。
《福乐智慧》为代表的其他文献记载了法制内容。著名长篇史诗《福乐智慧》有“维吾尔族百科全书”之称,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成书于公元11世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古维吾尔人的方方面面,包含了大量的法制内容。诸如“要用礼法来治理百姓,让国中的恶性烟消云散。”“莫制定酷法,莫与坏人为伍。莫放纵坏人,把坏人庇护。”“要做善事,执行良法。”等等。加上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资料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西域法律文化之价值
有助于考察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从汉代开始,西域即已被列入中国的行政区划,从出土的大量官私文书、案例,以及壁画、遗址等文物得以窥见:当时中央政府的各项典章制度穿越时空在遥远的西域地区贯彻实施。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水平、法律制度的传播途径,以及大一统政治理想的包容能力。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唐宝应元年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记载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6月,高昌城8岁的金子和同龄的想子在店铺前玩耍,突然被一架急速驶过的牛车撞倒,金子腰部以上骨头全部粉碎,想子腰骨骨折,两人均有生命危险。两个孩子的家长随即把驾车肇事者康失芬及其主人告到了官府,一位叫“舒”的官员负责审理此案,共进行了三次审理。康失芬请求保外为两个孩子治疗,如果受伤的孩子任何一个身亡,官府再按法律处理自己。很快,保人何伏昏等人立状担保康失芬及其主人,承诺如果被担保人逃跑,担保人愿意替罪并受杖二十。最后,官府同意了担保,将康失芬及其主人释放,并规定担保期间他们不得离开高昌县。
唐律规定了“保辜”制度,即伤害案件发生后,伤害者应对受伤者的伤情变化承担责任。唐律规定,“诸保辜者,手足殴伤人限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限内死者,各依杀人论,其在限外及虽在限内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殴伤法。”按此条款,康失芬的保辜期是50天,也就是说,康失芬最后如何量刑,需要根据两个受伤孩子的伤情变化来决定。案卷显示,生活在遥远的吐鲁番的少数民族百姓对唐律规定完全知晓,地方官员的审理也严格依法办事,官民均有着良好的法律意识。本案还充分体现了儒家文明对其他族群的同化能力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包容性,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有助于构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完整版图。西域地区为中西陆上交流的通道,各国商人、使臣、教徒为不同目的纷至沓来,或常驻或短暂逗留,主客之间、客与客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货币,借鉴不同的规则与制度,从事物质交换、物种移植、精神交流。为使这些频繁往来安全便利地进行,在西域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律文化,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9至14世纪回鹘文契约可见,这一时期的回鹘社会已经形成完整的私有地权制度,私有土地买卖、继承、租佃均须签订契约加以规范和保护。据《毛熙·艾德古等人卖牧草地契》记载,“马年四月十八(日),我们毛熙·艾德古和伯克·奥胡斯,我们二人因需要通用的银子,而把河(床)里的耕地以九两银子(的价格)当着斯比勒喀萨尔的面儿合理合法地卖给了陀音楚赫……我们两个人的弟弟、哥哥、亲属、好友均不得争执。”契约要素齐全,对买卖土地的时间、标的、价格、约束力等作了准确说明,并表明买卖行为“合理合法”,显然,回鹘社会存在着固定可操作的法律体系。因而,西域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可以说,缺少了西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是不完整的。
有助于呈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西域法律文化具有独特的生命观、财富观、对待外来文明的开放心态及重商文化等,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如,《福乐智慧》记载,“世界上有无数的珍宝和绸缎,全部来自他们的身旁。请听周游世界之人来讲,他曾奔走四方,见多识广。倘若你想使自己名扬四海,就应将异乡人好好地对待。”又如,敦煌地区出土的唐代“放妻书”记录:“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配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恣,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文字折射出来的理性与豁达,与中原文明倡导的轻商文化、夫妻之道形成强烈互补。一经发现,便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助于为多民族法律文化融合提供历史镜鉴。在吐鲁番的历史上,游牧、农业、商业等多种人类生存方式在此共存;有18种古文字、25种语言在此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曾在此相遇;萨满教、袄教、景教、摩尼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七大宗教在此交相辉映。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吐鲁番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各种文明互鉴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有助于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中国智慧。西域地区多沙、高温、干旱少雨,不利于人类生存,但各族人民坚信适者生存,他们以顽强的精神、聪明的才智发展出精湛的专业技术,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然后再用规范将其固化为标准和生活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中国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