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旌越教育情 同心共绘振兴卷——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凉山州越西县教育帮扶十年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8:40 1

摘要:从川西平原到彝区山地,四川德阳市旌阳区与凉山州越西县携手十年,同心共绘教育帮扶振兴卷。十年间,旌阳区紧跟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步伐,从初期的基础援建“解燃眉”,到中期的体系化协作“固根基”,再到如今的创新赋能“谋突破”,逐步构建起“输血+造血”帮扶闭环,让

从川西平原到彝区山地,四川德阳市旌阳区与凉山州越西县携手十年,同心共绘教育帮扶振兴卷。十年间,旌阳区紧跟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步伐,从初期的基础援建“解燃眉”,到中期的体系化协作“固根基”,再到如今的创新赋能“谋突破”,逐步构建起“输血+造血”帮扶闭环,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穿透地域限制,照亮彝区学子的成长之路,书写下旌越同心共促教育振兴的温暖篇章。

师资选派:从“星火赴彝”到“精准赋能”,筑牢育人根基

2016年,旌阳区教育帮扶的“星火”在大凉山彝区点亮。首批教师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与担当,跨越山川阻隔奔赴越西。

旌阳帮扶力量初期以零散派驻为主,逐步构建起系统化选派机制,累计选派310余人次教师,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学段——既承担日常教学与控辍保学重任,也通过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9+3”培训为彝区学子铺就职教通路。

2023年旌阳区第四批援彝帮扶工作队轮换以来,聚焦“精准对接”,优先输送高考学科与“双师型”人才,同步建立“1+N”师徒结对机制,线上线下联动研课磨课。2025年帮扶成效显著,助力越西教师荣获凉山州教学竞赛奖项30余个、申报州级课题10项,成功培育本土“带不走的骨干队伍”,为彝区教育夯实人才根基。

校际结对:从“手手相牵”到“心心相融”,织密协作经纬

2016年,旌阳—越西校际结对启幕,旌阳41所中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按照“一帮一”“一帮多”原则与越西46所学校“手拉手”,以电子琴、图书、电脑等物资捐赠为起点,播撒优质教育种子;德阳黄许职中同步签订“9+3人才培养”协议,点亮大凉山彝区职教希望。

近年来,创新“3+1”校联体——德阳市第一小学校、实验小学分别牵头,联合2所旌阳学校结对越西瓦岩小学、西山小学,明确“五个统一”任务,推动协作从“全覆盖”向“深融合”转型。2023年后更是迈入“智慧共享”新阶段,32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深化帮扶,完成39个党建结对;建成13个“旌越双师云学堂”教室,联动旌越两地12所学校实现名师课程实时共享,联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浙江宁波江北区共建“素质教育云课堂”,惠及2万余名学生,“旌越教育共同体”从蓝图到落地,协作网络持续织密。

项目攻坚:从“补齐短板”到“点亮未来”,激活发展引擎

针对脱贫攻坚时期越西校园硬件薄弱问题,旌阳区十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16万元,动员社会力量募集400余万元资金物资,实施29个教育帮扶项目,升级9所学校(幼儿园)及县教师发展中心硬件设施,重点建设的越西县旌阳幼儿园成为示范标杆,办学规模从100余名幼儿扩至480余名,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培训体系,开展送教送培800余场次,覆盖教师超5000人次,持续推进省级彝汉文化课题研究。

2023年后,帮扶项目转向“创新突围”,投入30万元建设北城小学“科创教室”,填补越西科创空白。“校联体”学校持续发力,德阳市一小为越西县瓦岩小学捐赠50套电子琴桌与2500余册图书,实验小学送去办公设备与音乐器材,让结对学校情谊更深。同时,“组团式”帮扶成效凸显,助力越西中学高考2025年本科上线率取得历史性突破,德阳黄许职中“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目标落地,进一步激发越西教育内生动力。

文化交融:从“书信传情”到“同心共融”,铸牢民族纽带

2016年,旌阳涪江路小学与越西学生互寄书信,平原风光与山区故事催生友谊种子,拉开文化交融序幕。十年间,两地开展数百场“心连心”活动,德阳市一小与瓦岩小学“六一”美术联展,援彝支教教师开设音乐美术兴趣班,为彝区孩子打开艺术之窗。

2023年后,进入“双向奔赴”新阶段,旌阳区东街小学为越西县大花武警春蕾学校创作校歌《春蕾花开》,为越西县丁山小学创作并发布校歌《丁山谣》,德阳二中与越西二中“同颂一首诗”,华山路学校线上直播戏剧节,黄河路小学收集200余件“彝区朋友”主题作品……2025年两地彝汉文化交流全面开花,彝族歌舞与旌阳民俗同台,越西师生赴旌阳研学三星堆、绵竹年画村,旌阳学校邀请越西教师分享交流凉山彝族优秀文化。十年间超5000名学生相知相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底,成为跨山海的精神纽带。

十年帮扶路,一生旌越情。这十年,不仅是一段教育资源流动的历程,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精神共鸣与价值传承。旌阳区以教育为笔,在彝区大地认真写下“旌越答卷”,共同勾勒出区域教育协作的生动图景。

站在新起点,旌阳区将继续聚焦“越西所需,旌阳所能”,把帮扶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让优质教育的火种持续燎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厚的教育力量,让彝汉教育协作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编辑丨王林馨 责编丨陶岚 冯丹

校对丨张天一 审核丨李国华

来源:源点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