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我国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坚持扫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7:10 1

摘要:新闻之外,类似情形并不罕见:更早几年,国外有一个19岁女生在三个月内让三百余名男子感染,其中一半以上是同校同学,剩下的是公务员、教师、律师等社会人士。

中国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扫黄扫毒,这个问题近几年或许有了答案

先从一桩案子说起,2021年5月,成都一名18岁女生因传播性病被判五年。

在此前一年确诊艾滋,之后频繁与人发生关系,还故意把安全套戳洞。

新闻之外,类似情形并不罕见:更早几年,国外有一个19岁女生在三个月内让三百余名男子感染,其中一半以上是同校同学,剩下的是公务员、教师、律师等社会人士。

如今不管是线下邀约还是软件匹配,这种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跟着走高。

高校成为新的高发区,六年里大学生HIV感染年增幅被统计为30%到50%,15—24岁累计感染约一万五千例,男女比例32.6:1,其中男男性行为一直扮演主要环节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关于性的了解更多了,真正的卫生知识依旧缺乏;在觉得没事的那一刻,病毒已经上路。

把视线往外拉,能看到另一条线索。

追溯到更早的殖民时代,殖民者已经开始把天花当作对原住民下手的工具。

战争年代的性病同样扎眼,1941年,美国国内新增梅毒约一百万人

欧洲战场上,德军投降的当月,美军即统计出大规模淋病与梅毒病例

由于药效有限,于是出现了臭名昭著的人体试验:1946年,危地马拉,妓女被注射病原再被送进监狱传播;

再往前,是塔斯基吉实验,对六百名黑人隐瞒四十年

梅毒究竟从哪里来,欧洲各国互指。

十六世纪的医师写过一段细节:哥伦布返航至巴塞罗那,有印第安随行者;

接待的名妓先染病,军队再带着走,很快从法到德、从瑞士到英苏,十年不到遍及欧洲,然后随殖民回流非洲、向东进入亚洲。

时间回到1952年1月,铁原郡的冬天异常热闹。志愿军阵地上出现不合季节的大量昆虫,每每伴随美机盘旋。

采集样本检出霍乱、鼠疫,也检出了与性传播相关的病原。

3月,中国在国际上提出抗议,随后投放明显收敛。

更早的历史也见过官方放行的版本,比如朱元璋曾设官妓制,秦淮灯火盛极而炽,官场与市井一道流连,直到明宣宗时期收手扫过一轮

真正把手伸到全国范围,是另一个时代

1949年之后,城市接管与社会整治同步推进,在“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人”的指示下,八大胡同的红灯下起落了几百年,终于灭了

1953年前后,改造任务收尾,性病曲线急降

可在七十年代末又有了转折,经济转身、流动加快,性病又回来了。

1980年全国全年仅报告四十八例;二十年后,统计口径下的性病数跳到八十五万九千,艾滋病压在最上面。

它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能把人的免疫系统慢慢抽空最终致命。

1981年6月,美国期刊上出现五个不明病例,共同点是男男性行为

1985年,北京协和收治境外带入的病例

后面有研究追溯,早在1982年进口血制品已把艾滋病毒带进来了。

再看六十年代的美国,从越战、失业到街头暴动,叠加出了逆反文化

按摩店、旅馆、桑拿一路开花男男群体从地下走到地上,社交网络靠的是酒吧与派对

那股风后来飘洋过海,开放与现代化把世界带得更近,好的坏的都一起到达

今天的校园里,风气看上去更轻松了,真正的防护没跟上。数据里写着:青年学生病例中,男男性传播占比超过八成。

同一时期截至到2024年10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现存艾滋感染者过百万,性传播占九成以上。校园里成千上万的学生,感染率是千分位,可增长曲线不容乐观

高校里出现了健康告知、匿名检测、药学门诊,流程逐步细化,但校园之外的夜色更复杂。

公共卫生的招式,总会被拿到台面上反复讨论。

2007年,有专家呼吁放宽艾滋感染者入境限制,支持者说去污名,反对者说要控制风险。十多年过去,报告的现存活感染者仍在增加,同时累计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在城市夜店与会所里,从业者被包装成公主、少爷、公关,旧词换了新皮;服务对象越匿名,追踪与阻断也愈加困难。

回到扫黄扫毒,这一组词在人们耳边出现了很多年。

有人把它看成姿态,也有人把它当成理所应当。

而真正需要盯住的,是那些清楚的环节:什么时候出现传播高峰,哪类场所重复出事,哪些群体最容易被忽略,这些都被重点关注

把时间拉长一点,明代的灯红酒绿、民国的胡同烟火、建国初期的整治与回落、七十年代末的反弹、八十年代的输入、九十年代的扩散、千禧年以来的互联网加速,每一个时间点都留下一组因果。

诊室里,医生把纸推给病人,写了窗口期多久、药怎么吃、多久复检;

走廊上,海报贴着自愿、匿名、免费;大学里,类似宣传正在增加;

社区里,志愿者挨个发安全套。

有人在犹豫要不要去医院,有人在决定要不要说出真实的接触史,有人把检测报告折住放好。

有些事说起来残酷,却躲不过去。

新闻里的一句故意戳洞,让很多人脊背一凉;法庭上的一纸判决很简单,但另一端的痛苦却无法磨灭

社交媒体会把“浪漫”与“试探”变得更轻松,可法律与道德却没办法替人承担后果

所有统计最终都要回到个人的选择上:是否了解传播路径,是否做足防护,是否承担后果。

扫黄扫毒的政策有其必要性,而公共卫生的重心永远在“人”

来源:厉羽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