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我的楼兰》那事儿,真觉得有点魔幻 —— 明明是首火了十几年的经典歌,怎么突然因为个采访就吵翻了天?后来翻了完整录像、问了圈里朋友才发现,哪儿是什么 “苏柳夸大事实博关注”,根本就是短视频剪辑搞出来的信息错位!这背后藏的创作分工、版权问题,比 “炒作”
最近刷到《我的楼兰》那事儿,真觉得有点魔幻 —— 明明是首火了十几年的经典歌,怎么突然因为个采访就吵翻了天?后来翻了完整录像、问了圈里朋友才发现,哪儿是什么 “苏柳夸大事实博关注”,根本就是短视频剪辑搞出来的信息错位!这背后藏的创作分工、版权问题,比 “炒作” 这俩字儿值得琢磨多了。
先说说争议是怎么来的,核心就是那段被剪得稀碎的采访。有人说 “苏柳说专为云朵写词,其实当初连合作能不能成都说不准”,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儿,可你看刀郎铁杆粉丝曹玉文放出来的完整录像就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2.5 小时的访谈里,苏柳把来龙去脉说的明明白白:2007 年跟刀郎一起去新疆搞 “新歌唱新疆” 采风,那时候就知道刀郎在给新徒弟云朵量身做歌,她主动说 “我给这个嗓子写首词吧”。回京后光歌词就写了 7 版,最后才跟刀郎定下来《我的楼兰》。至于 “刀郎建议扩充歌词”,这事儿是真的,但不是因为苏柳没把握合作,是俩人想把歌做得更扎实。苏柳后来加的 “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就是刀郎说 “得加点画面纵深感” 才改的,属于创作上的打磨。可到了短视频平台上,味儿全变了。
苏柳 5 次感谢刀郎的话、说 “版权没卖过” 的关键内容,全被剪没了!就留一句 “没有云朵演唱,这首歌会在抽屉里”,再配个 “作词人站队云朵” 的标题,直接把人塑造成 “贬低刀郎、往自己脸上贴金” 的形象。你说气人不?2 小时的真话,被 20 秒的片段扭曲成这样,“博关注” 的帽子就这么扣上去了。现在的流量密码,真是越来越没底线了。
再聊聊《我的楼兰》这歌,能火到播放量破百亿,根本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词、曲、唱三个人拧成一股劲儿才成的。可大家对 “谁功劳大” 的看法,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先说苏柳的词,这是歌的魂啊。她自己说 “从标题到标点符号,全是我自己写的”,现在词版权还在她手里。当年在楼兰古城看那些残垣断壁,才有了 “银簪插在太阳上面”“长醉两千年” 这些句子,没这股子大漠诗意,哪来的 “大漠史诗” 那味儿?刀郎后来也说过,这些词 “自带风沙的厚重感”,所以才建议扩充,不是重写 —— 要是词不行,早让人重写了。然后是刀郎的曲,他不光谱了曲,还把新疆的民族乐器揉进去了。
听说为了找感觉,他还开车往沙漠里跑了好几趟,就为了让旋律跟歌词的 “西域味儿” 对上。更关键的是,他教云朵怎么唱,比如怎么把 “云端音” 跟旋律搭起来,这直接定了歌的调子,没这步,歌也立不起来。最后是云朵的唱,苏柳说 “云朵功劳最大”,真不是客气。这歌 2013 年收在云朵专辑《倔强》里,虽然拿了华语金曲奖,但真正火到大街上都在放,是靠云朵十年唱了几百场演出,还有短视频火了之后,她的 “云端音” 配着大漠视频,一下就破圈了。要是换个人唱,未必有这效果。
不过这里头还有个小插曲,音乐人陈伟提了个 “行业规矩”,说早年词曲作者常把版权低价 “买断” 给知名音乐人,还说 “要是当年刀郎花 2000 块买了词权”,那演唱授权就归刀郎了。可苏柳没认这事儿,说版权还在自己手里。这就有意思了,早年音乐圈的版权划分本来就模糊,这也是争议没发平息的根儿 —— 连规矩都没说清,怎么论对错?
其实这场吵架,早超出 “个人炒作” 的范畴了,它戳中了音乐圈三个特别难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 “创作贡献怎么算”。歌词的诗意、旋律的劲儿、演唱的生命力,这三样怎么分轻重?法律上,刀郎的曲版权、苏柳的词版权是分开的,可情感上呢?云朵唱了十年,把歌唱进大家心里,这 “公众记忆” 怎么算?苏柳这次说话,其实是想让大家看看 “演唱传播” 多重要 —— 歌写得再好,没人唱、没人听,也是白搭。
第二个是短视频时代的信息失真。从 2.5 小时到 13 分钟,再到 20 秒的片段,事实早就不是事实了,成了流量的垫脚石。刀郎粉丝王子汝成在辟谣视频里说的特别对:“大家看到的不是真相,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冲突”。现在不管什么事儿,一到网上就变成 “站队游戏”,没人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关心 “我支持的人赢没赢”。
第三个是师徒情和商业规则的矛盾。这事背后还有个没明说的事儿:刀郎和云朵早就不似从前了。2014 年云朵解约后,俩人互动就少了,2024 年刀郎收回演唱授权,更是把矛盾摆到了台面上。苏柳这时候说话,正好撞在枪口上,有些刀迷把对云朵的不满撒到她身上,连 “创作本身” 都没人提了 —— 好好的一首歌,怎么就成了泄愤的工具?
说真的,每次听到《我的楼兰》前奏响起来,脑子里想的都是沙漠里的夕阳、楼兰的故事,谁会琢磨 “版权归谁”“谁先说的话”?音乐这东西,从来不是 “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的比赛,苏柳的笔、刀郎的琴、云朵的嗓子,少了哪一个,都没有今天的《我的楼兰》。比起追着 “谁炒作” 的热度,不如想想怎么把版权规则弄明白,怎么尊重每一个创作者的付出,怎么别再让 20 秒的剪辑骗了所有人。苏柳在完整采访里说的那句话,被剪了太可惜:“艺术要有良知,不要喜欢一个就打击一个。”这话,值得所有人好好听听。
您怎么看?
来源:雪野中沉默的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