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春天,淄博烧烤的热度堪比盛夏骄阳——高铁票秒光、烧烤店排到后半夜,“小饼卷肉串”的吃法刷爆全网,连空气中都飘着“赶烤”的热潮。可如今再提起淄博烧烤,不少人发现:网红店前的长龙不见了,热搜上的身影变少了,甚至有店铺挂出了转让告示。这股火遍全国的热潮为何悄然退
风靡全国的淄博烧烤,为啥如今不火了?本地师傅:4个原因很现实
去年春天,淄博烧烤的热度堪比盛夏骄阳——高铁票秒光、烧烤店排到后半夜,“小饼卷肉串”的吃法刷爆全网,连空气中都飘着“赶烤”的热潮。可如今再提起淄博烧烤,不少人发现:网红店前的长龙不见了,热搜上的身影变少了,甚至有店铺挂出了转让告示。这股火遍全国的热潮为何悄然退去?开了十几年烧烤店的本地师傅老王,道出了4个藏在烟火气里的现实原因。
1. 新鲜感退烧,冲动消费回归理性
“哪有一直热的网红?流量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也快。”老王翻着烤架上滋滋冒油的肉串,一语道破关键。淄博烧烤的爆红,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交媒体催生的新鲜感——“小饼、烤串、蘸料”的三件套吃法、充满烟火气的街边氛围,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的自发安利,让“去淄博吃烧烤”成了一种潮流符号。
但烧烤本质仍是平民餐饮,当新鲜感褪去,冲动消费自然降温。有游客算过一笔账:从上海到淄博,高铁票加住宿花小一千,就为了吃顿排队两小时的烧烤,尝过一次后便觉得“不值当”。老王店里的游客复购率曾不足10%,他坦言:“大家冷静下来就懂了,排队三小时吃串半小时,性价比实在不高。”
2. 品质失守,口碑被“急功近利”消耗
“爆红那阵儿,不少商家飘了,把老祖宗的本分丢了。”老王的语气里满是惋惜。流量袭来时,资本闻风而动,房租一夜涨三成,有些小商家扛不住成本压力,悄悄动了歪心思:用预制小饼替代现烙热饼,用冻肉串冒充新鲜串,蘸料也换成了工业调配的半成品。
口碑的崩塌往往藏在细节里。有外地游客吐槽“第二次去发现小饼是凉的,肉串也没之前香”,还有人晒出“60元一桌吃不饱”的账单,直呼“几百公里过来吃了顿失望餐”。更有甚者,部分外卖店用油炸替代炭烤,后厨环境脏乱差,彻底砸了“淄博味道”的招牌。老王叹气:“现烙的小饼得烫手才香,冻肉串烤不出油花儿,食客的嘴最实在,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3. 配套短板暴露,体验感撑不起热度
淄博作为工业城市,旅游配套本就存在短板,突如其来的流量彻底暴露了问题。去年五一期间,大量游客涌入,交通拥堵、停车位难找、厕所脏乱等问题集中爆发,有游客吐槽“吃烧烤的好心情,全被排队等位和找厕所耗没了”。
更关键的是“单点支撑”的尴尬——游客除了吃烧烤,能逛的景点寥寥无几。淄博虽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但多数景点未充分开发,难以形成“吃+玩”的文旅闭环。老王观察到:“游客中午到店吃串,下午没处去,只能直接返程,这样的体验很难让人再来第二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淄博旅游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40%,配套不足成了明显短板。
4. 竞争分流,独特性被稀释
互联网时代,热点迭代速度比烤串翻面还快。淄博烧烤走红后,各地商家迅速跟风:从东北的烧烤摊到南方的夜市,都推出了“小饼卷肉串”的吃法,有些还结合本地口味改良升级,直接分流了客源。
与此同时,新的网红美食、网红城市不断涌现,消费者的注意力被持续分散。去年淄博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80亿次,如今日均播放量只剩几百万,流量被更新鲜的热点抢走。老王坦言:“以前全国人都奔着淄博来,现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类似的,谁还愿意折腾几百公里?”
不过在老王看来,“不火”并非坏事:“现在店里本地人多了,大爷大妈每周都来,终于找回以前街坊聚餐的感觉。”更让人欣慰的是,淄博正在主动求变:官方组织老店培训、对接本地食材商降成本,商家们也开始创新——有店主用淄博山楂酱调蘸料,把博山酥锅卤味加到烤串里,还有文旅综合体结合琉璃非遗打造新体验。
正如老王擦着烤炉说的:“流量能带你上台阶,但品质才能让你站稳脚。”淄博烧烤的热度退去,不是落幕而是回归常态——当噱头让位于味道,当流量沉淀为口碑,这份烟火气或许能比网红热潮更长久。毕竟,好味道从来不怕被时间考验。
来源:认真的风筝swoqCd